草莓APP下载污视频_草莓视频深夜释放_黄草莓视频在线观看_国产草莓视频在线观看

當(dāng)前位置:網(wǎng)站首頁>中醫(yī)藥材 > 正文 >>

白背三七

《中藥大辭典》:白背三七

【 拼音注音 】
Bái Bèi Sān Qī
【 別名 】

大肥牛(《廣州植物志》),土生地、白仔菜藥、散血姜(《廣西藥植圖志》),土田七(《廣西中藥志》),三百棒、地滾子,大救駕、百步還陽、石三七、樹三七(《云南中草藥》),大綠葉、接骨丹(《云南中草藥選》)。

【 出處 】

《云南中草藥》

【 來源 】

為菊科植物白子菜根莖。秋、冬采挖,洗凈曬干。

【 生境分布 】

喜生于潮濕的陰地上。分布臺灣至華南。西南一帶。

【 原形態(tài) 】

白子菜,又名:雞菜。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根莖塊狀。莖紫紅色,被短毛。葉根生;長卵形成矩圓狀倒卵形,長9~15厘米,寬8厘米,先端鈍或短尖,基部楔尖,有時有兩耳,葉緣具不規(guī)則缺刻及鋸齒,并有灰白色短緣毛,上面綠色,禿凈或疏被灰白色短毛,主脈上較多,下面淺綠色或紫紅色,主脈突出,上被疏短毛,網(wǎng)脈干時呈黑色;葉柄短或無?;ㄇo根出,疏被短毛。頭狀花序頂生,數(shù)朵,徑1~1.5厘米;總苞2輪,緣狀披針形,外輪短,疏寓,內(nèi)輪覆瓦狀排列,倍長于外輪,疏被灰白色短毛;花全部管狀,金黃色;雄蕊5,花藥聯(lián)合,內(nèi)藏,著生于冠管的1/2處;雌蕊花柱細長,外露,柱頭2裂。瘦果成熟時深褐色,有線條,冠毛白色?;ㄆ诖菏炼酢?/p>

【 性狀 】

根莖肥大、肉質(zhì),呈團塊狀,徑2~3厘米,新鮮時灰黃色,側(cè)生莖芽多枚,短圓錐狀,有的可見環(huán)節(jié)。折斷面灰白色。產(chǎn)廣西等地。

【 性味 】

甘,涼。

①《廣西藥植圖志》:"味甘,性涼。"

②《廣西中藥志》:"味淡,性平,無毒。"

③《云南中草藥》:"咸微辛,寒,有毒。"

【 功能主治 】

清熱涼血,散瘀消腫。治支氣管炎,肺結(jié)核,崩漏癰腫,燙傷。跌打損仿,刀傷出血。

①《廣西藥植圖志》:"煮湯內(nèi)服,涼血解毒;搗爛外敷跌打傷,消腫散瘀;又用以敷熱癰,散痛消腫。經(jīng)九蒸十曬,浸酒或煎湯服補血。"

②《云南中草藥》:"清熱消炎,舒筋活絡(luò)。治骨折,外傷出血,支氣管炎,肺結(jié)核,崩漏。"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2~3錢;或浸酒。外用: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

【 復(fù)方 】

①治瘡癰,消腫散毒:土生地、霧水葛等分。搗爛敷。(《廣西藥植圖志》)

②治燙火傷、刀傷:大綠葉根粉,加糖調(diào)成糊狀,包患處。(《云南中草藥選》)

③治跌打損傷:土生地、荊芥等分。搗爛,好酒炒敷。(《廣西藥植圖志》)

【 備注 】

本植物的莖葉(白背三七莖葉)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白背三七

【 拼音注音 】
Bái Bèi Sān Qī
【 別名 】

大肥牛、槍刀藥、清心菜、土生地、白仔菜藥、散血姜、土田七、白血皮菜、胡豆七、胖兒草、三百棒、地滾子、磊救駕、百步還陽、石三七、樹三七、大綠葉、接骨丹、玉枇杷、金絲枇杷、白東楓、厚面皮、雞菜、白番莧、白紅菜、疔拔、叉花三七、大暈病藥

【 英文名 】
root and rhizome of Divaricate Gynura
【 出處 】

出自《云南中草藥》

【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白子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ynura diuaricata (L.) DC. [G. oualis DC.; G.pseudo-china (L.) DC.]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鮮用或曬干。

【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野疏林下或栽培于農(nóng)舍附近田邊地角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浙江、臺灣、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及云南等地。

【 原形態(tài) 】

白子菜 多年生草本,高30-50cm。根莖塊狀,堅實,具多數(shù)細長須根。莖圓柱形,常常紫紅色;被白以柔毛。單葉互生,多聚生于莖的下部,稍厚,略帶肉質(zhì);莖下部葉長圓狀橢圓形或披針形、卵形,長5-12cm,寬2.5-4.5cm,先端鈍或短尖,基部有時有兩耳,邊緣有粗鋸齒和白色睫毛,齒尖有腺體,兩面具柔毛,有短葉柄;莖上部葉的邊緣有時作不規(guī)則的羽狀分裂,無葉柄。頭狀花序排列成擴展的傘房花叢,黃色;總苞1列,總苞片膜質(zhì),總苞基部有數(shù)枚小苞片;全為管狀花,冠管上部膨大,先端5齒;雄蕊5;花柱先端分成2條,有細長鉆形附器。瘦果深褐色;冠毛多數(shù),白色。花期5-6月;果期8-11月。

【 性狀 】

性狀鑒別 根莖塊狀,具細長須根。莖圓柱形,棕紫色,被短毛,葉互生,多皺縮,完整葉片呈長卵形至長圓狀倒卵形,長5-15cm,寬2.5-8cm,先端鈍或短尖,基部有時有兩耳,葉緣具不規(guī)則缺刻及鋸齒,上下表面均具柔毛。有時可見頭狀花序或總苞。瘦果深褐色,冠毛白色。氣微,味淡。

【 性味 】

味辛;淡;性平

【 功能主治 】

清熱涼血;活血止痛;止血。主咳嗽;瘡瘍;燙炎傷;跌打損傷;風(fēng)濕痛;崩漏;外傷出血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15g;或浸酒。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研末敷。

【 各家論述 】

1.《廣西藥植圖志》:煮湯內(nèi)服,涼血解毒;搗爛外敷跌打傷,消腫散瘀;又用以敷熱癰,散痛消腫。經(jīng)九蒸十曬,浸酒或煎湯服補血。

2.《云南中草藥》:清熱消炎,舒筋活絡(luò)。治骨折,外傷出血,支氣管炎,肺結(jié)核,崩漏。

【 摘錄 】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