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APP下载污视频_草莓视频深夜释放_黄草莓视频在线观看_国产草莓视频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網(wǎng)站首頁>中醫(yī)藥材 > 正文 >>

篦梳劍

《全國中草藥匯編》:篦梳劍

【 拼音注音 】
Bì Shū Jiàn
【 別名 】

閂門草、矛葉蹄蓋蕨、小石劍、蛇輪草

【 來源 】

蕨類蹄蓋蕨科矛葉蹄蓋蕨Diplazium lanceum (Thunb.) Presl,以全草、根狀莖入藥。

【 生境分布 】

長江以南各省區(qū)。

【 性味 】

甘、辛、微苦,寒。

【 功能主治 】

全草:清熱涼血,利尿。主治肺結(jié)核咯血,血尿,肺膿瘍,小兒久熱不退,痢疾,小便不利或尿閉。

根狀莖:解毒,消腫。外用治毒蛇咬傷(克竹蛇、爛布蛇)。

【 用法用量 】

0.5~1兩;外用根狀莖適量,搗爛浸酒,外搽傷口周圍。

【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篦梳劍

【 拼音注音 】
Bì Shū Jiàn
【 別名 】

矛葉蹄蓋蕨、山鴨蕨、手指甲、舌子風(《廣西中獸醫(yī)藥植》),小石劍(《福建中草藥》),劍葉卷蓮、分金草、葉下青、小金刀、天蜈蚣、青根(《湖南藥物志》),石箬(《溫嶺縣藥物資源名錄》),小連鐵草(《貴州藥植目錄》)。

【 出處 】

《福建中草藥》

【 來源 】

為蹄蓋蕨科植物單葉雙蓋蕨全草。

【 生境分布 】

生溝中陰濕酸性石上。分布華東、華南及西南等地。

【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15~40厘米。根狀莖細長,橫走,被棕色披針形鱗片。葉遠生,相距約1.5~3厘米;葉柄長8~15厘米,基部被棕色鱗片;葉片長披針形,長10~25厘米,寬2~3厘米,兩端漸狹,全緣或呈波狀,亞革質(zhì)至草質(zhì),側(cè)脈明顯,分離,叉分,或2~3次叉分。孢子囊群線形,平行而直,著生在叉分細脈上,常兩側(cè)均有,多數(shù)生在葉的上半部,囊群蓋同形,膜質(zhì)。

【 性味 】

①《福建中草藥》:"微苦,寒。"

②《湖南藥物志》:"苦澀,微寒,無毒。"

【 功能主治 】

涼血,止血,利尿通淋。治肺結(jié)核咳痰帶血,熱淋尿血,目赤腫痛。

①《福建中草藥》:"清熱涼血,利尿通淋。"

②《湖南藥物志》:"消食利尿,止血。"

③《貴州藥植目錄》:"治咳嗽,腰痛。"

④《溫嶺縣藥物資源名錄》:"治目赤腫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搗爛擦。

【 復方 】

①治肺結(jié)核咳血,肺熱痰中帶血:鮮篦梳劍一至三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②治熱淋,尿血:鮮篦梳劍二至四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③治白喉:單葉雙蓋蕨五錢,水煎服。

④治雞爪風:單葉雙蓋蕨三至五錢,水煎服。

⑤治吐血:單葉雙蓋蕨三錢,杉木尖五錢,烏泡尖二錢。水煎服。

⑥治腰痛:單葉雙蓋蕨根一兩,浸酒三日,內(nèi)服;或用根一兩,燉豬蹄食。

⑦治小兒疳積:單葉雙蓋蕨一兩,煮雞蛋吃。

⑧治腳癬:單葉雙蓋蕨葉搗爛,擦患處,擦后忌下水。(③方以下出《湖南藥物志》)

【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篦梳劍

【 拼音注音 】
Bì Shū Jiàn
【 別名 】

矛葉蹄蓋蕨、山鴨蕨、手指甲、舌子風、小石劍、劍葉卷蓮、分金草、葉下青、小金刀、天蜈蚣、青根、石箬、小連鐵草、山鴨蕨、手甲草、斬蛇劍

【 英文名 】
Twin-sorus Fern
【 出處 】

出自《福建中草藥》

【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蹄蓋蕨科植物假雙蓋蕨全草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riblemma lanceum(Thunb.)Ching[Asplenium lancea Thunb.;Diplazium lanceum(Thunb.)Presl]

采收和儲藏:全年或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00-1600m的林下溪谷邊或酸性土及巖石上。

資源分布:分布華東、西南及湖南、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15-40cm。根狀莖細長,橫走,被棕色披針形鱗片。葉遠生,相距約1.5-3cm;葉柄長8-15cm,基部被棕色鱗片;葉片長披針形,長10-25cm,寬2-3cm,兩端漸狹,全緣或呈波狀,亞革質(zhì)至草質(zhì),側(cè)脈明顯,分離,叉分,或2-3次叉分。孢子囊群線形,平行而直,著生在叉分細脈上,常兩側(cè)均有,多數(shù)生在葉的上半部,囊群蓋同形,膜質(zhì)。

【 歸經(jīng) 】

肺;腎經(jīng)

【 性味 】

苦;澀;微寒;無毒

【 功能主治 】

止血通淋;清熱解毒。主咳血;淋證;尿血;小兒疳積;腳癬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

【 各家論述 】

1.《福建中草藥》清熱涼血,利尿通淋。

2.《湖南藥物志》:消食利尿,止血。

3.《貴州藥植目錄》:治咳嗽,腰痛。

4.《溫嶺縣藥物資源名錄》治目赤腫痛。

【 摘錄 】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