鹵地菊
《中藥大辭典》:鹵地菊
黃花龍舌草(《福建民間草藥》),龍舌三尖刀、龍舌草、三尖刀、黃花冬菊、黃野蒿(《中國藥植圖鑒》)。
《福建民間草藥》
為菊科植物鹵地菊的全草。6~7月采收。
分布廣東、福建、臺(tái)灣、浙江等地。
多年生蔓草,地上莖分歧,匍匐,節(jié)節(jié)生根。莖圓形,全體密被剛硬短毛。葉對生;質(zhì)微厚,長橢圓形,有時(shí)卵形或披針形,長1.5~4.5厘米,寬4~14毫米,通常鈍頭,少有銳頭,基部楔形,葉前緣有3大缺齒,后緣有小淺鋸齒;葉柄細(xì)長,長3~4厘米。頭狀花序;總苞半球形,苞片卵形,著生粗剮毛;邊緣舌狀花1列,雌性,舌片黃色,長8~11毫米,寬4毫米;中央管狀花兩性,花冠筒形,5齒裂,藥先端有附屬物,花柱銳頭。瘦果被密剛毛,長3.5~4毫米,寬2毫米,具棱3~4條,果頂端截形,無齒狀冠毛環(huán)。花期7~8月。
《泉州本草》:"入肝、脾二經(jīng)。"
《福建民間草藥》:"酸甘,平,無毒。"
清熱,解毒。治喉蛾,喉痹,白喉,百日咳,肺熱喘咳,鼻衄,癰腫,疔瘡。
①《福建民間草藥》:"清熱解毒。"
②《泉州本草》:"治急性扁桃腺炎,扁桃腺周圍膿腫,肺炎,支氣管炎,喉頭炎,喉炎,百日咳,齒齦炎,高血壓,肝熱咳血,熱型哮喘,鼻衄;外治蛇頭疔,肚癰。"
內(nèi)服:煎湯,3~6錢(鮮者1-2兩);或搗汁。外用:搗敷。
①治喉蛾:鹵地菊鮮的全草一兩(干的六錢)。和醋煎,再用消毒過的棉花包扎筷頭蘸藥醋拭患處。(《福建民間草藥》)
②治喉痹:鹵地菊鮮的全草一握。用冷開水或淘米水洗凈并搗爛,絞汁,和等量的冬蜜調(diào)服。或取鮮的全草五錢(干的三錢),和醋煎開,漱喉。(《福建民間草藥》)
③治白喉:鹵地菊一兩五錢,冰糖五錢。開水一杯沖燉服。(福建《民間實(shí)甩草藥》)
④治百日咳:鹵地菊五錢,山東梨三片。燉服。(福建《民間實(shí)用草藥》)
⑤治肺病癆熱:鹵地菊鮮的全草一握。洗凈并搗爛,絞汁,和等量冬蜜,開水沖服。日服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⑥治麻疹初起:鹵地菊煎湯代茶。(福建《民間實(shí)用草藥》)
⑦治肺炎高熱喘咳:鮮鹵地菊全草一兩(兒童減半)。洗凈,搗爛絞汁,調(diào)蜜燉熱溫服,日二次。
⑧治白?。乎r鹵地菊全草一兩半。水二碗,煎成一碗,泡烏糖內(nèi)服。
⑨治乳腺炎:酌取鮮鹵地菊葉及嫩芽,和稀飯搗爛敷患處。
⑩治蛇咬傷:鮮鹵地菊全草二兩,洗凈,搗爛和酒絞汁內(nèi)服;渣敷患處。(⑦方以下出《泉州本草》)
防治白喉:㈠預(yù)防:用鮮鹵地菊全草0.5~1兩(干者減半)洗凈切碎,加水煎取20毫升(兒童減半),每天1次,連服3天;或?qū)⑷菡ブ?,加相?dāng)于藥汁1/4的醋調(diào)勻,用棉簽蘸藥液涂搽咽喉部及扁桃體,每天1~2次,連搽3~6天。㈡治療:用鹵地菊1~5兩(3歲以下2兩,3歲以上3兩,成人5兩)水煎,每日3次分服;另用鹵地菊醋劑拭咽,每日2次,至偽膜消退,其它癥狀消失為止?;旌闲筒±佑们嗝顾?,中毒型病例再酌情加用葡萄糖、維生素C、激素。共治療443例,治愈439例。其中限局型病例平均療程3.8天;Ⅱ°中毒型病例平均療程為5.5天.有效病例退熱時(shí)間平均為1.2天,其中Ⅱ°中毒病例為1.7天;偽膜消退最早的為2.6天(限局型),最長者為5.1天;細(xì)菌轉(zhuǎn)陰時(shí)間以擴(kuò)散型病例較慢,為5.1天,其余各型平均2天左右。實(shí)踐中還觀察到,鹵地菊對急性扁桃體炎、急性咽峽炎也有療效。此外,曾報(bào)道用鮮鹵地菊2兩,配以甘草2錢、通草5分為1劑,水煎,分3~4次溫服,每日可連服1~4劑;局部涂以鹵地菊醋劑,每日2~3次。絕大部分病例合并應(yīng)用青霉素及維生素B、C;合并心肌炎及喉梗阻的病例,及時(shí)采用其它方法對癥處理。共治773例,治愈756例,死亡17例。多數(shù)在2~6日臨床癥狀減輕,2~7日內(nèi)偽膜消失;細(xì)菌轉(zhuǎn)陰平均為4.9天。
上述植物之變種在福建部分地區(qū)亦同等入藥。習(xí)稱"瘠草"。
《中華本草》:鹵地菊
黃花龍舌花、龍舌三尖刀、龍舌草、三尖刀、黃花冬菊、黃野蒿、尖刀草、黃花蜜菜、瘠草
出自《福建民間草藥》。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鹵地菊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Wedelia prostrata (Hook. Et Arn.) Hemsl.[Verbesina prostrata Hook. Et Arn.]
采收和儲(chǔ)藏:春、夏季采收,錢用或切段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岸干燥沙土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浙江、福建、臺(tái)灣、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鹵地菊 一年生草本。莖匍匐,長25-80cm或更長;基部莖節(jié)生不定根,節(jié)間長2-4cm,工在上產(chǎn)可達(dá)6-8cm;莖圓形,密被短糙毛,糙毛有時(shí)成鉤狀。葉對生;葉無柄葉有1-5mm長短柄;葉片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連葉柄長1-4cm,寬4-9mm,先端鈍,基部稍狹,邊緣有1-3對不規(guī)則粗齒或細(xì)齒,稀全緣,兩面密被基部為疣狀的短糙毛,中脈和近基發(fā)出的1對側(cè)脈,不明顯,無網(wǎng)狀脈。頭狀花序少數(shù),徑約10mm,單生莖頂或上部葉腋,無花序?;蛴虚L1-6mm花序梗;總苞近球形,徑約9mm;總苞片2層,外層葉質(zhì),卵形至卵狀長圓形,長4-6mm,先端鈍或略尖,內(nèi)層倒卵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約6mm,先端三角狀短尖;托片折疊成倒卵狀長圓形,長6-7mm,基部較狹,先端短尖;舌狀花1層,黃色,舌片長圓形,長7-9mm,寬約3mm,先端3淺裂,管部約與子房等長;管狀花黃色,長6-7mm,向上漸擴(kuò)大成鐘狀,檐部5裂,裂片近三角形,先端稍鈍,疏被短毛。瘦果倒卵狀三棱形,長約4mm,寬2.5-3mm,先端截平,但中央稍凹入,凹入處密被短毛;無冠毛及冠毛環(huán)?;ㄆ?-10月。
性狀鑒別 多纏繞成團(tuán),莖細(xì)長,節(jié)上生細(xì)根,被硬剛毛。單葉對生,吉皮多破碎,完整的葉片披針狀卵形,長1.5-4.5cm,寬4-9mm,表面綠褐色,被硬剛毛??梢娦☆^狀花序生于莖頂端,花黃棕色。氣微,味微澀。
從葉子中分得3α-巴豆酰氧基-對映貝殼杉-16-烯酸(3α-tigolyolxy-ent-kaur-16-enic acid),3α-桂皮酰氧基-對映貝殼杉-16-烯酸(3α-cinnamoyolxy-ent-kaur-16-enic acid),1β-乙酰氧基-4α,9α-二羥基-6β-異丁酰氧基-鹵地菊內(nèi)酯(1β-acetoxy-4α,9α-dihydroxy-6β-isobutyroxyprostatolide),1β-乙酰氧基-4α,9α-二羥基-6β-異丁類酰氧基鹵地菊內(nèi)酯(1β-acetoxy-4α,9α-dihy-droxy-6β-methacryloxyprostatolide),1β,9α-二乙酰氧基-4α-羥基-6β-異丁酰氧基鹵地菊內(nèi)酯(1β,9β-diacetoxy-4α-hydroxy-6β-isobu-tyoxyprostatolide),1β,9α-二乙酰氧基-4α-羥基-6β-異丁烯酰氧基鹵地菊內(nèi)酯(1β,9α-diacetoxy-4α-hydroxy-6β-methacryloxypro-statolide)。
味甘;淡;性涼
清熱涼血;祛痰止咳。主感冒;喉蛾;喉痹;百日咳;肺熱喘咳;肺結(jié)核咯血;鼻衄;高血壓病;癰癤疔瘡
內(nèi)服:煎湯,9-18g,鮮品30-6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或搗汁含漱。
1.《福建民間草藥》:清熱解毒。
2.《泉州本草》:治急性扁桃腺炎,扁桃腺周圍膿腫,肺炎,支氣管炎,喉頭炎,喉炎,百日咳,齒齦炎,高血壓,肝熱咳血,熱型哮喘,鼻衄;外治蛇頭疔,肚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