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APP下载污视频_草莓视频深夜释放_黄草莓视频在线观看_国产草莓视频在线观看

當(dāng)前位置:網(wǎng)站首頁>中醫(yī)藥材 > 正文 >>

木棉花

《中藥大辭典》:木棉花

【 拼音注音 】
Mù Mián Huā
【 出處 】

《生草藥性備要》

【 來源 】

為木棉科植物木棉。春季采收盛開花朵,曬干或烘干。

【 生境分布 】

野生或栽培。分布廣東、廣西、福建、臺灣、云南等地。產(chǎn)廣東、廣西等地。

【 原形態(tài) 】

木棉(楊孚《異物志》),又名:古貝(《南州異物志》),斑枝花(《汪右丞集》),攀枝花(《綱目》),瓊枝(《梧潯雜佩》),英雄樹。

大喬木,高可達(dá)25米。干和枝有短而大的圓錐形的刺;枝平伸。掌狀復(fù)葉,葉柄長8~12厘米;小葉5~7枚,具柄,薄革質(zhì),矩圓形至橢圓狀矩圓形,長10~20厘米,寬5~7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闊或漸狹,全緣,兩面均禿凈?;ù螅t色,直徑約12厘米或過之,葉前開放,聚生于枝的近頂端;萼厚革質(zhì),長3.5~4.5厘米,外面禿凈,內(nèi)被絲毛,分裂為闊而鈍的裂片;花瓣5,肉質(zhì),矩圓形,長8~10厘米,兩面多少被星狀柔毛,但內(nèi)面稍稀疏;雄蕊管短,多列,最內(nèi)5枚于頂端分叉,每1分又有花藥1枚,中間10枚較短,最外的多數(shù),合生為5束;子房5室,胚珠多數(shù),柱頭5裂。蒴果大,矩圓形,木質(zhì),長10~15厘米,寬4.5~5厘米,果瓣內(nèi)有綿毛;種子多數(shù),倒卵形?;ㄆ?月。果期5月。

【 性狀 】

干燥花多皺縮,不具子房和花柄?;ㄝ啾瓲睿敹?~5裂,厚革質(zhì)而脆,外表棕黑色,具不規(guī)則縱皺,內(nèi)面被灰黃色短絨毛;花瓣5片,分離,皺縮戌破碎,外面棕黃色或深棕色,具縱紋,被星狀毛,內(nèi)面紅棕色,被少數(shù)星狀毛;雄蕊多數(shù),花絲紅棕色,扭曲,具粗縱紋,花藥大部脫落。味淡微甘。

【 性味 】

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甘,涼。"

【 功能主治 】

清熱,利濕,解毒,止血。治泄瀉,痢疾,血崩,瘡毒,金創(chuàng)出血。

①《生草藥性備要》:"治痢癥,白者更妙。"

②《本草求原》:"紅者去赤痢,白者治白痢,同武彝茶煎常飲。"

③《嶺南采藥錄》:"消暑。"

④《中藥新編》:"利尿及健胃。"

⑤《南寧市藥物志》:"去濕熱。治血崩,金創(chuàng)。"

⑥《廣西中藥志》:"去濕毒,治惡瘡。"

⑦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利濕,治腸炎,菌痢。"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2~3錢。

【 備注 】

古書所載的木棉,常與錦葵科棉屬植物混淆不分?!毒V目》木棉條集解中即包括錦葵科棉屬植物在內(nèi),而所述"交廣木棉",乃為木棉科植物。

【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木棉花

【 拼音注音 】
Mù Mián Huā
【 別名 】

木棉、斑枝花、瓊枝。

【 英文名 】
Commen Bomhax Flower, Flower of Common Bombax
【 出處 】

出自《生草藥性備要》

【 來源 】

藥材基源:為木棉科植物木棉的花。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ombax malabaricum DC. [Gossampinus malabarica (DC)Merr.]

采收和儲藏:春末采收,陰干。

【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400-1700m以下的干熱河谷、稀樹草原、雨林溝谷、低山,次生林中及村邊、路旁。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南、西南及江西、福建、臺灣等地。

【 原形態(tài) 】

木棉 落葉大喬木,高達(dá)25m。樹皮深灰色,樹干常有圓錐狀的粗刺,分枝干展。掌狀復(fù)葉;總?cè)~柄長10-20cm;小葉5-7枚,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10-16cm,寬3.5-5.5cm;小葉柄長1.5-4cm。花生于近枝頂葉腋,先葉開放,紅色或橙紅色,直徑約10cm;萼杯狀,厚,3-5淺裂;花瓣肉質(zhì),倒卵狀長圓形,長8-10cm,兩面被星狀柔毛;雄蕊多數(shù),下部合生成短管,排成3輪,內(nèi)輪部分花絲上部分2叉,中間10枚雄蕊較短,不分叉,最外輪集生成5束,花藥1室,腎形,盾狀著生;花拄長于雄蕊;子房5室。蒴果長圓形,木質(zhì),長10-15cm,被灰白色長柔毛和星狀毛,室背5瓣開裂,內(nèi)有絲狀綿毛。種子多數(shù),倒卵形,黑色,藏于綿毛內(nèi)。花期春季,果期夏季。

【 栽培 】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氣候,為熱帶季雨林的代表樹種,不耐寒,喜光,耐旱,生長迅速,萌蘗性強(qiáng),深根性,抗風(fēng)力強(qiáng)。在土層深厚肥沃的酸性、中性土壤中生長最好。

栽培技術(shù) 用播種、扦插和分株繁殖。蒴果未開裂前采集,種子發(fā)芽力保存期短,故多隨采隨播,也可用濕沙短期貯藏,條播,覆土2cm,平均氣溫20℃以上,一般4-5d可出齊苗;扦插多在2-3月或雨季進(jìn)行,用長80-100cm,橫徑1-2cm的大枝,插入苗床10-15cm深,經(jīng)常保持床上濕潤;分株是自母株根部萌蘗處,連一段母根和須根截?cái)喾衷愿壮苫睢?/p>

田間管理 實(shí)生幼苗不需移栽,苗過密時(shí)經(jīng)1次間苗后,可任其生長,每月追肥1-2次。幼苗怕霜凍,第1年入冬小苗應(yīng)澆水井用草覆蓋,防霜凍。扦插苗栽后應(yīng)遮陰、噴水,緩苗后半個(gè)月可追施薄肥,其后常中耕除草。

【 性狀 】

性狀鑒別 本品呈于縮的不規(guī)則團(tuán)塊狀,長5-8cm;子房及花柄多脫離?;ㄝ啾瓲?,長2-4.5cm,3或5淺裂,裂片鈍圓、反卷,厚革質(zhì)而脆,外表棕褐色或棕黑色,有不規(guī)則細(xì)皺紋;內(nèi)表面灰黃色,密被有光澤的絹毛。花瓣5片,皺縮或破碎,完整者倒卵狀橢圓形或披針狀橢圓形,外表棕黃色或深棕色,密被星狀毛,內(nèi)表面紫棕色或紅棕色,疏被星狀毛。雄蕊多數(shù),卷曲;殘留花柱稍粗,略長于雄蕊。氣微,味淡微甘澀。以花朵大、完整、色棕黃者為佳。

【 化學(xué)成分 】

花萼含水分85.66%,蛋白質(zhì)1.38%,碳水化合物11.95%,灰分1.09%,總醚抽出物0.44%,不揮發(fā)的醚抽出物0.18%。種子含蛋白質(zhì)9.3%,其氨基酸組成主要有丙氨酸(ala-nine),纈氨酸(valine),異亮氨酸(isoleucine),亮氨酸(leucine),精氨酸(arginine),甘氨酸(glycine)及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種子油脂肪酸組成主要有:肉豆寇酸(myristic acid)13.44%,棕櫚酸(palmitic acid)43.61%,花生酸(arachidic acid)2.32%,山萮酸(behenic acid)14.39%,亞油酸(linoleic acid)26.24%等;種子還含類胡蘿卜素(caroteno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a-生育酚(a-tocopherol),正-二十六烷醇(n-hexaconsanol),棕櫚酸十八烷醇酯(octadeccyl palmitate),沒食子酸(gallic acid),1-沒食子酰-β-葡萄糖(1-galloyl-β-glucose),沒食子酸乙酯(ethyl gallate),鞣酸(tannic acid),葡萄糖(glucose),鼠李糖(rhamnose),木糖(xylose)。

【 歸經(jīng) 】

脾;肝;大腸經(jīng)

【 性味 】

甘;淡;性涼

【 功能主治 】

清熱;利濕;解毒;止血。主泄瀉;痢疾;咳血;吐血;血崩;金瘡出血;瘡毒;濕疹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或研末服。

【 各家論述 】

1.《生草藥性備要》:治痢癥,白者更妙。

2.《本草求原》:紅者去赤痢,白者治白痢,同武彝茶煎常飲。

3.《嶺南采藥錄》:消暑。

4.《中藥新編》:利尿及健胃。

5.《南寧市藥物志》:去濕熱。治血崩,金創(chuàng)。

6.《廣西中藥志》:去濕毒,治惡瘡。

7.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利濕,治腸炎,菌痢。

【 摘錄 】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