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皮毛
《中藥大辭典》:貓皮毛
【 拼音注音 】
Māo Pí Máo【 出處 】
《綱目》
【 來源 】
為貓科動物貓的皮毛。
【 功能主治 】
治瘰疬,瘡瘍。
《綱目》:"治瘰疬諸瘺,癰疽潰爛。"
【 用法用量 】
外用:燒灰調敷。
【 復方 】
①治瘰疬:先以石菖蒲爛研罨患處,微破,卻以貓貍皮連毛燒灰,香油調敷。(《證治要訣》)
②治乳癰潰爛見內者:貓兒腹下毛,坩堝內煅存性,入輕粉少許,抽調封之。(《濟生秘覽》)
③治鬼舐頭(即油風):貓兒毛灰,膏和敷之。(《千金方》)
【 摘錄 】
《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貓皮毛
【 拼音注音 】
Māo Pí Máo【 英文名 】
Cat skin or cat hair【 出處 】
出自《本草綱目》
【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貓科動物家貓的皮毛。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elis domestica Brisson
采收和儲藏:冬季捕捉,殺死后,剝取皮,晾干。
【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性較馴良,愛清潔,善跳躍及攀援。視、聽覺靈敏;喜捕鼠類,好食葷腥之物。
資源分布: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飼養(yǎng)。
【 原形態(tài) 】
家貓,體長約為50cm,重2-3kg。頭圓吻短,上唇中央2裂,口周列生20-30根剛毛。眼較圓,耳豎立,多呈三角形。瞳孔于陽光下縮成線狀,黑暗中擴大成圓形。趾端具銳利而彎曲的爪,爪能伸縮。尾較長,但短于體長。全身被軟毛,色澤不一,有白、黑、黃、灰色或雙色、三色相雜。我國各地飼養(yǎng)的家貓,絕大多數個體全身被有橫紋。
【 歸經 】
肺;肝經
【 性味 】
味澀;性平
【 功能主治 】
消腫解毒;生肌斂瘡。主瘰疬;瘡瘍
【 用法用量 】
外用:適量,燒灰調敷。
【 復方 】
①治瘰疬:先以石菖蒲爛研罨患處,微破,卻以貓貍皮連毛燒灰,香油調敷。(《證治要訣》)②治乳癰潰爛見內者:貓兒腹下毛,坩堝內煅存性,入輕粉少許,油調封之。(《濟生秘覽》)③治鬼舐頭(即油風):貓兒毛灰,膏和敷之。(《千金方》)
【 各家論述 】
《綱目》:治瘰疬諸瘺,癰疽潰爛。
【 摘錄 】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