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APP下载污视频_草莓视频深夜释放_黄草莓视频在线观看_国产草莓视频在线观看

當(dāng)前位置:網(wǎng)站首頁>中醫(yī)藥材 > 正文 >>

牛筋草

《全國中草藥匯編》:牛筋草

【 拼音注音 】
Niú Jīn Cǎo
【 別名 】

蟋蟀草、路邊草、鴨腳草、蹲倒驢、牛頓草、千人踏

【 來源 】

為禾本科蟋蟀草屬植物牛筋草Eleusine indica (L.)Gaertn.的全草。夏秋采,洗凈曬干備用。

【 性味 】

甘、淡,平。

【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祛風(fēng)利濕,散瘀止血。用于防治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黃疸型肝炎,小兒消化不良,腸炎,痢疾,尿道炎;外用治跌打損傷,外傷出血,狗咬傷。

【 用法用量 】

1~2兩;外用適量,鮮全草搗爛敷患處。

【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牛筋草

【 拼音注音 】
Niú Jīn Cǎo
【 別名 】

千金草(《綱目拾遺》),千千踏、忝仔草、千人拔(《福建民間草藥》),穆子草(《廣西中獸醫(yī)藥植》),牛頓草、鴨腳草(《閩南民間草藥》),粟仔越、野雞爪、粟牛茄草(《閩東本草》),扁草、水枯草(《江西民間草藥驗方》),油葫蘆草,蟋蟀草、千斤草(《上海常用中草藥》),稷子草(《福建中草藥》)。

【 出處 】

《綱目拾遺》

【 來源 】

為禾本科植物牛筋草帶根全草。八、九月采收,洗凈,曬干,切斷。

【 生境分布 】

見于曠野荒蕪的地方。分布全國各地。

【 原形態(tài) 】

一年生草本,高15~90厘米。須根細(xì)而密。稈叢生,直立或基部膝曲。葉片扁平或卷折,長達(dá)15厘米,寬3~5毫米,無毛或表面具疣狀柔毛;葉鞘壓扁,具脊,無毛或疏生疣毛,口部有時具柔毛;葉舌長約1毫米。穗狀花序,長3~10厘米,寬3~5毫米,常為數(shù)個呈指狀排列(罕為2個)于莖頂端;小穗有花3~6朵,長4~7毫米,寬2~3毫米;穎披針形,第1穎長1.5~2毫米,第2穎長2~3毫米;第1外稃長3~3.5毫米,脊上具狹翼;種子矩圓形,近三角形,長約1.5毫米,有明顯的波狀皺紋?;ü?~10月。

【 歸經(jīng) 】

①《百草鏡》:"入肝經(jīng)。"

②《閩東本草》:"入肺、胃二經(jīng)。"

【 性味 】

①《福建民間草藥》:"甘,平,無毒。"

②《閩東本草》:"味甘淡,性涼。"

【 功能主治 】

清熱,利濕。治傷暑發(fā)熱,小兒急驚,黃疸,痢疾,淋病,小便不利;并能防治乙腦。

①《百草鏡》:"行血,長力。"

②《福建民間草藥》:"利尿,清熱,消疝氣。"

③《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強筋骨,治遺精。"

④《閩東本草》:"治小兒急驚,石淋,腰部挫傷,腸風(fēng)下血,反胃,喘咳。"

⑤《上海常用中草藥》:"活血補氣。治脫力勞傷,肺結(jié)核。"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5錢(鮮者1~3兩);或搗汁。

【 復(fù)方 】

①治高熱,抽筋神昏:鮮牛筋草四兩,水三碗,燉一碗,食鹽少許,十二小時內(nèi)服盡。(《閩東本草》)

②治脫力黃,勞力傷,治瘵:牛筋草連根洗去泥,烏骨雌雞腹內(nèi)蒸熱,去草食雞。(《綱目拾遺》)

③治濕熱黃疸:鮮牛筋草二兩,山芝麻一兩,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④治下?。号=畈菀恢炼?,煎湯調(diào)烏糖服,日二次。(《閩東本草》)

⑤治小兒熱結(jié),小腹脹滿,小便不利:鮮牛筋草根二兩,酌加水煎成一碗,分三次,飯前服。(《福建民間草藥》)

⑥治傷暑發(fā)熱:鮮牛筋草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⑦治淋濁:鮮牛筋草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⑧治腰部挫閃疼痛:牛筋草、絲瓜絡(luò)各一兩,燉酒服。(《閩東本草》)

⑨治疝氣鮮牛筋草根四兩,荔枝干十四個,酌加黃酒和水各半,燉一小時,飯前服,日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⑩治乳癰初起,紅腫熱痛:牛筋草頭一兩,蒲公英頭一兩,煮雞蛋一個服。并將草渣輕揉患處。(《閩南民間草藥》)

⑾預(yù)防乙型腦炎:鮮牛筋草二至四兩,水煎代茶。(《福建中草藥》)

【 臨床應(yīng)用 】

防治流行性乙型腦炎:預(yù)防用鮮草每日1兩,1次煎服,連服3天;間隔10天,再服3天;或每天2~4兩,1次煎服,連服3~5天,在184130人次預(yù)防服藥中,發(fā)病僅2例,發(fā)病率為0.91/100000,與以往6年的發(fā)病率相比,是最低的1年。治療每日用干草1~3兩,洗凈加水濃煎成50~100毫升,3次分服,7~10天為一療程。以此為主藥,治療27例,除2例死亡外,其余均獲痊愈。體溫降至正常所需日數(shù)短者1天,長者12天,重癥病例平均退熱時間為3.2天。少數(shù)服藥后有輕微短暫的腰痛、腹瀉、頭痛、惡心、嘔吐等反應(yīng),對于血液及腎臟未見不良影響。(臨床所用的牛筋草,有時與同科植物的鼠尾粟混用。)

【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牛筋草

【 拼音注音 】
Niú Jīn Cǎo
【 別名 】

千金草、千千踏、忝仔草、千人拔、椮子草、牛頓草、鴨腳草、粟仔越、野雞爪、栗牛茄草、蟋蟀草、扁草、水牯草、油葫蘆草、千斤草、尺盆草、路邊草、稷子草、鵝掌草、野鴨腳菜、老驢草、百夜草

【 英文名 】
Goosegrass Herb
【 出處 】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 來源 】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牛筋草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leusine indica(L.) Gaertn.

采收和儲藏:8-9月采挖,去或不去莖葉,洗凈,鮮用或曬干。

【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荒蕪之地及道路旁。

資源分布:分布幾遍全國。

【 原形態(tài) 】

牛筋草,一年生草本。根系極發(fā)達(dá)。稈叢生,基部傾斜,高15-90cm。葉鞘壓扁,有脊,無毛或疏生疣毛,鞘口具柔毛;葉舌長約1mm;葉片平展,線形,長10-15cm,寬3-5cm,無毛或上面常具有疣基的柔毛。穗狀花序2-7個,指狀著生于稈頂,長3-10cm,寬3-5mm;小穗有3-6小花,長4-7mm,寬2-3mm;穎披針形,具脊,脊上粗糙;第1穎長1.5-2mm,第2穎長2-3mm;第1外稃長3-4mm,卵形,膜質(zhì)具脊,脊上有狹翼,內(nèi)稃短于外稃,具2脊,脊上具狹翼。囊果卵形,長約1.5mm,基部下凹,具明顯的波狀皺紋,鱗皮2,折疊,具5脈?;ā⒐?-10月。

【 性狀 】

性狀鑒別 根呈須狀,黃棕色,直徑0.5-1mm。莖呈扁圓柱形,淡灰綠色,有縱棱,節(jié)明顯,節(jié)間長4-8mm,直徑1-4mm。葉線形,長達(dá)15cm,葉脈平行條狀。穗狀花序數(shù)個呈指狀排列于莖頂端常為3個,氣微,味淡。 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表皮細(xì)胞1列,外被角質(zhì)層。皮層由4-6列薄壁細(xì)胞組成,中柱鞘纖維成環(huán)狀排列,其外側(cè)有約20個棱脊維管束斷續(xù)排列成環(huán)狀。中柱維管束散在,外韌型,具環(huán)管纖維。髓細(xì)胞呈類多角形,中部常萎縮而中空。

【 化學(xué)成分 】

莖葉含異葒草素(isoorientin),木犀草素-7-O-蕓香糖甙(luteolin-7-O-rutinoside),小麥黃素(tricin),5,7-二羥基-3',4',5'-三甲氧基黃酮(5,7-dihydroxy-3',4',5'-trimethoxyflavone),木犀草素-7-O-葡萄糖甙(luteolin-7-O-glucoxide),特荊素(vitexin),異牡荊素(isovitexin),三色堇黃酮甙(violanthin)及3-O-β-D-吡喃葡萄糖基-β-谷甾醇(3-O-β-D-glucopyranosyl-β-sitosterol)和6'-O-棕櫚?;?3-O-β-吡喃葡萄糖基-β-谷甾醇(6'-O-palmitoyl-3-O-β-glucopyranosyl-β-sitosterol)。

【 藥理作用 】

非洲民間用作利尿,祛痰劑,或治腹瀉。

【 性味 】

甘;淡;涼

【 功能主治 】

清熱利濕;涼血解毒。主傷暑發(fā)熱;小兒驚風(fēng);乙腦;流腦;黃疸;淋證;小便不利;痢疾;便血;瘡瘍腫痛;跌打損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鮮品30-90g。

【 各家論述 】

1.《百草鏡》:行血,長力。

2.《福建民間草藥》:利尿,清熱,消疝氣。

3.《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強筋骨,治遺精。

4.《閩東本草》:治小兒急驚,石淋,腰部挫傷,腸風(fēng)下血,反胃,喘咳。

5.《上海常用中草藥》:活血補氣。治脫力勞傷,肺結(jié)核。

【 摘錄 】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