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APP下载污视频_草莓视频深夜释放_黄草莓视频在线观看_国产草莓视频在线观看

當(dāng)前位置:網(wǎng)站首頁>中醫(yī)藥材 > 正文 >>

破布葉

《中藥大辭典》:破布葉

【 拼音注音 】
Pò Bù Yè
【 別名 】

布渣葉(《本草求原》),薢寶葉(《漢英韻府》)。

【 出處 】

《生草藥性備要》

【 來源 】

為椴樹科植物破布葉。夏、秋采收帶幼枝的葉,曬干。

【 生境分布 】

生于山谷、平地、斜坡的叢林中。分布云南、廣東、廣西等地。產(chǎn)廣東、廣西等地。

【 原形態(tài) 】

破布葉,又名:布渣、包蔽木、泡卜布、破布樹、布包木、狗具木。

灌木或小喬木,高3~10米。樹皮灰黑色。葉互生,紙質(zhì),具短柄;葉片卵形或卵狀矩圓形,長10~15厘米,寬4~8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渾圓,邊緣有不明顯鋸齒,禿凈或葉柄及主脈上被星狀柔毛;托葉對生,線狀披針形。圓錐花序頂生或生于上部葉腋內(nèi),被星狀柔毛;花2~3朵聚生于苞片內(nèi);萼片5枚,矩圓形,長約5毫米,被星狀柔毛;花瓣5枚,黃色,矩圓形,長約為萼之1/3~1/2;雄蕊多數(shù);子房3室,花柱錐形。核果近倒卵形,直徑約7毫米,禿凈,全緣;核有毛?;ㄆ?~9月,果期10~12月。

【 性狀 】

干燥的葉或帶有幼枝的葉。葉多破碎,枯黃色或淡綠棕色,具短柄,葉片卵形或卵狀矩圓形,先端尖,基部渾圓,邊緣具小鋸齒,主脈3,側(cè)脈羽狀,小脈網(wǎng)狀,葉柄及主脈被星狀柔毛。紙質(zhì),易破碎。氣香,味淡。以凈葉、無雜質(zhì)者為佳。

【 性味 】

酸,平。

①《生草藥性備要》:"味酸,性平,無毒。"

②《本草求原》:"酸甘,平。"

③《嶺南草藥志》:"味微酸澀,性平。"

【 功能主治 】

消熱解毒,消食積。治感冒,消化不良,腹脹,黃疸,蜈蚣咬傷。

①《本草求原》:"解一切蠱脹藥毒,清熱,消積食,黃疸。"

②《陸川本草》:"收斂去腐。治小兒盜汗;潰瘍,煎湯外洗。"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鮮者1~2兩。外用:煎水洗。

【 復(fù)方 】

①治感冒,消化不良,腹脹:布渣葉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②治黃疸:破布葉二兩,豬血四兩。煎水服,一日一次,連服六日。(《嶺南草藥志》)

③治蜈蚣咬傷:布渣葉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破布葉

【 拼音注音 】
Pò Bù Yè
【 別名 】

布渣葉、薢寶葉、瓜布木葉。

【 英文名 】
Paniculate Microcos, leaf of Paniculate Microcos
【 出處 】

出自《生草藥性備要》

【 來源 】

藥材基源:為椴樹科植物破布葉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icrocos paniculata L.[Grewia microcos 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帶幼枝的葉,曬干。

【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谷、平地、斜坡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

【 原形態(tài) 】

破布葉 灌木或小喬木,高3-12m。樹皮粗糙,嫩枝有毛。單葉互生;葉柄長1-1.5cm,被毛;托葉線狀披針形,長5-7mm;葉薄革質(zhì),卵狀長圓形,長8-18cm,寬4-8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兩面初時有極稀疏星狀柔毛,以后變禿凈;三出脈的兩側(cè)脈從基部發(fā)出,向上行超過葉片中部,邊緣有細(xì)鈍齒。頂生圓錐花序長4-10cm,被星狀柔毛;花柄短??;萼片長圓形,長5-8mm,外面有毛;花瓣長圓形,長3-4mm,下半部有毛;腺體長約2mm;雄蕊多數(shù),比萼片短;子房球形,無毛,柱頭錐形。核果近球形或倒卵形,長約1cm;果柄短?;ㄆ?-7月,果期冬季。

【 栽培 】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稍耐旱,不耐澇。對土壤要求不嚴(yán),以排水良好、土層深厚而肥沃的壤土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繁殖。秋季果實成熟時采種。選大粒飽滿者留種。翌年3月,條播,按行距25-30cm開播溝,將種子均勻播入溝里,覆蓋細(xì)土3cm,播后澆水保濕。當(dāng)苗高40cm左右,按行珠距300cm×300cm開穴,每穴種1株,緊壓,澆足定根水。

田間管理 定植后,每年中耕除草3-4次,春、夏季各追氮肥1次,秋季追施堆肥、廄肥。追肥后培土。幼林期林地間種黃豆、芝麻、花生等農(nóng)作物。冬李應(yīng)適當(dāng)進(jìn)行修剪。剪去過密側(cè)枝和陰枝。促進(jìn)主桿粗壯。

【 性狀 】

性狀鑒別 葉多皺縮、破碎。完整者展平后至卵狀長圓形或倒卵圓形,長8-18cm,寬4-8cm,黃綠色或黃棕色,先端漸尖,基部鈍圓,邊緣具細(xì)齒?;雒}3條,側(cè)脈羽狀,小脈網(wǎng)狀。葉柄長7-12mm。葉脈及葉柄有毛茸。氣微,味淡、微澀。以葉大、完整、色綠者為佳。

顯微鑒別 葉片橫切面:上、下表皮細(xì)胞長方形或類方形,外被用質(zhì)層,下表皮細(xì)胞較小,位于中脈下方的細(xì)胞,外壁突起呈乳頭狀。柵欄細(xì)胞1-2列,不通過中脈。葉肉組織中含草酸鈣棱晶較多,直徑10-25μm,并有細(xì)小簇晶。中脈明顯向下突,上面具非腺毛,維管束外韌型,木質(zhì)部“U’狀,韌皮部包圍木質(zhì)部的大部分,韌皮薄壁細(xì)胞中含草酸鈣簇晶,維管束鞘纖維幾乎排列呈環(huán)狀,中脈下表皮的幾層薄壁細(xì)胞擠壓呈頹廢狀。

葉片表面觀:上、下表皮細(xì)胞均呈不規(guī)則形,垂周壁略呈波狀。氣孔上表皮少見,下表皮較多,不定式,副衛(wèi)細(xì)胞3-5(-6)個。葉脈和網(wǎng)脈上有非腺毛和腺毛。非腺毛有兩種:一種為星狀毛,有2-15個細(xì)胞,有的細(xì)胞具分隔,直徑210-350-420μm;另一種為單細(xì)胞非腺毛,長110-380μm,直徑10-20μm,平直或稍彎曲,先端尖。腺毛長30-58μm,柄單細(xì)胞,頭都有5-10余個細(xì)胞,紡錘形,先端圓。

【 鑒別 】

理化鑒別 (1)取粗粉20.0g,加乙醇回流提取,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1%鹽酸溶液加熱溶解,濾過。取濾液分置3支試管中,分別滴加碘化鉍鉀、碘化汞鉀及硅鎢酸試液各1-2滴,立即依次產(chǎn)生橙紅色、淡白色、灰白色沉淀。(檢查生物堿)(2)取本品粗粉2.0g,加乙醇加熱回流20min,濾過,取濾液點于濾紙片上,噴溴酚藍(lán)試液,在藍(lán)色背景上顯黃色斑點。

【 歸經(jīng) 】

脾經(jīng)

【 性味 】

酸;淡;平

【 功能主治 】

清熱利濕;健胃消滯。主感冒發(fā)熱;黃疸;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脹痛;泄瀉;瘡瘍;蜈蚣咬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鮮品30-6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 復(fù)方 】

①治感冒,消化不良,腹脹:布渣葉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②治黃疸:破布葉二兩,豬血四兩。煎水服,一日一次,連服六日。(《嶺南草藥志》)③治蜈蚣咬傷:布渣葉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 各家論述 】

1.《本草求原》:解一切蠱脹藥毒,清熱,消積食,黃疸。

2.《陸川本草》:收斂去腐。治小兒盜汗;潰瘍,煎湯外洗。

【 摘錄 】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