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拂草
《中藥大辭典》:飄拂草
《植物名實(shí)圖考》
為莎草科植物兩歧飄拂草的全草。
生于稻田或草地上。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
一年生草本,變異極大,禿凈或稍被柔毛。莖細(xì),高25~50厘米,在花序下3~5棱形。葉線形至狹線形,長10~30厘米,寬1~3毫米;鞘革質(zhì),上端近于截形。傘形花序單生或復(fù)生,長3~7厘米:苞片3~4,葉狀;其中1~2枚常長于花序;小穗卵狀矩圓形,長5~10毫米:鱗片多數(shù),螺旋形覆瓦狀排列,褐色而有淡色或綠色的中脈,禿凈;雄蕊1~2枚;花柱扁平,上部有緣毛,柱頭2。小堅(jiān)果矩圓狀卵形,長1~1.2毫米,有7~9條縱線。抽穗期秋季。
全草中分離出雙氫莎草醌、四氫莎草醌。
《植物名實(shí)圖考》:"煎水飲能利小便。"
《中華本草》:飄拂草
出自《植物名實(shí)圖考》
藥材基源:為莎草科植物兩岐飄拂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imbristylis dichotoma (L) Vahl[Scirpus dichotomus L.;S.annuus All.;Fimbristylis annua(All.)Roem.et Schult]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河邊、湖旁、稻田中及路邊潮濕處。
資源分布:除西北外,各地均有分布。
兩歧飄拂草,草本。稈叢生,高20-50cm。全株無毛或有疏柔毛。葉線形,短于稈,寬1-2.5mm,先端急尖或鈍;鞘基部革質(zhì)?;ㄐ蛳碌娜~狀苞片3-4,常1-2片,長于花序。聚傘花序復(fù)出或簡單;小穗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5-12mm,寬2-3mm,有多數(shù)花;鱗片卵形或長圓形,長2-2.5mm,棕褐色,有光澤,有3-5脈,先端有短尖;雄蕊2-3;花柱扁平,上部有緣毛;柱頭2。小堅(jiān)果寬倒卵形,雙凸?fàn)?,長1-1.2mm,白色至至淡褐色,表面有橫長圓形網(wǎng)紋,縱肋7-9條,顯著隆起,有褐色短柄?;?、果期7-10月。
生物學(xué)特性,喜溫暖濕氣假,耐澇。對土壤要求不嚴(yán),但以肥沃、疏松的壤土栽培為好。
栽培技術(shù),用種子繁殖法:直播。3-4月撒播,播后覆一層細(xì)土。
田間管理,苗出齊后,及時(shí)拔除雜草,并適當(dāng)間苗。一般可不施肥。旱季注意灌水。
含雙氫莎草醌(dihydrooyperaqnone)、四氫莎草醌。(tetrahydrocyperaquinone),莎草醌(cyperapuinone),羥基莎草醌(hydroxycyperapuinone),去甲莎草醌(demethylcyperapuinone)。
腎;膀胱經(jīng)
味淡;性寒
清熱利尿;解毒。主小便不利;濕熱浮腫;淋??;小兒胎毒
內(nèi)服:煎湯,6-9g。外用:適量,煎水洗。
《植物名實(shí)圖考》:煎水飲能利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