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麻桿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山麻桿
野火麻
大戟科山麻桿Alchornea davidii Franch.,以莖、皮、葉入藥。
陜西及長(zhǎng)江流域。
淡、平。
解毒,殺蟲(chóng),止痛。主治瘋狗咬傷,蛔蟲(chóng)病,腰痛。
1~2錢。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中藥大辭典》:山麻桿
野火麻
《陜西中草藥》
為大戟科植物山麻桿的莖皮及葉。春、夏采收。
多生于向陽(yáng)山坡、路旁的灌木叢中。分布江蘇、浙江、安徽、湖北、湖南、貴州、四川、陜西等地。
灌木,高1~2米。幼枝密被茸毛。葉互生,寬卵形或圓形,長(zhǎng)7~13厘米,寬9~17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心形,邊緣有齒牙,上面綠色,疏生短毛,下面帶紫色,密被茸毛,基出3脈;葉柄長(zhǎng)3~9厘米;具線形托葉2枚。花單性,雌雄同株,無(wú)花瓣,雄花密生,成短筒狀穗狀花序,萼球形,4裂,鑷合狀,雄蕊8,雌花疏生成穗狀花序,位于雄花序下面,子房3室,花柱3,線形。蒴果球形,3裂,花柱宿存。
淡,平。
解毒,殺蟲(chóng),止痛。治瘋狗咬傷,蛇咬傷,蛔蟲(chóng)病,腰痛。
①治蛇咬傷:鮮山麻桿適量,搗敷患處。
②治瘋狗咬傷:山麻桿葉二錢。煎服。服后有嘔吐反應(yīng)。
③治蛔蟲(chóng)?。荷铰闂U~錢。研粉,加入面中做饃吃。
《中華本草》:山麻桿
野火麻
出自《陜西中草藥志》
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山麻桿的莖皮及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Alchornea davidi Franch.
采收和儲(chǔ)藏:春、夏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800m的低山區(qū)河谷兩岸或庭園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于河南、陜西、江蘇、安徽、浙江、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
山麻桿 落葉小灌木,高1-2m。幼枝密被茸毛,老枝栗褐色,光滑。單葉互生;葉柄長(zhǎng)3-9cm,被柔毛,與葉片接合處有刺毛狀腺體;托葉狹披針形或線形,早落;葉片闊卵形至扁圓形,長(zhǎng)7-13cm,寬9-17cm,先端漸尖或鈍,基部圓或略呈心臟形,邊緣有齒牙,基出3脈,脈間有腺點(diǎn)1對(duì),上面綠色,有疏短毛,下面帶紫色,被密毛,網(wǎng)脈明顯?;ㄐ?,單性,雌雄同株,無(wú)花瓣;雄花密集成長(zhǎng)1-3cm側(cè)生的穗狀花序;萼3-4裂,裂片卵圓形,鑷合狀,背凸;雄蕊6-8,花絲分離;雌花疏生成長(zhǎng)達(dá)4-5cm的總狀花序;萼4裂,外面密被短柔毛;子房3室,每室1胚珠,密被短柔毛,花柱3深裂,線形,長(zhǎng)7-8mm。蒴果扁球形,直徑8-10mm,微裂成3個(gè)圓形的分果爿,密被短柔毛。種子徽三棱狀卵形,淺褐色,有乳頭狀突起?;ㄆ?-5月,果期6-8月。
大腸經(jīng)
淡;平
驅(qū)蟲(chóng);解毒;定痛。主蛔蟲(chóng)?。豢袢?、毒蛇咬傷;腰痛
內(nèi)服:煎湯,3-6g。外作:適量,鮮品搗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