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APP下载污视频_草莓视频深夜释放_黄草莓视频在线观看_国产草莓视频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網(wǎng)站首頁>中醫(yī)藥材 > 正文 >>

水竹葉

《中藥大辭典》:水竹葉

【 拼音注音 】
Shuǐ Zhú Yè
【 別名 】

雞舌草、雞舌癀(《泉州本草》)。

【 出處 】

《本草拾遺》

【 來源 】

為鴨跖草科植物水竹葉全草。夏、秋采收,曬干。

【 生境分布 】

生于陰濕地、水稻田中或水邊。分布西南、中南及華東各地。

【 原形態(tài) 】

一年生草本。匍匐莖節(jié)上具不定根,莖圓柱形,一側(cè)有細絨毛。葉互生;線狀披針形,長4厘米,寬5毫米,先端尖.基部鞘狀包圍莖上。圓錐花序,由葉腋抽出;萼片3,草質(zhì),綠色;花瓣3,倒卵形,藍色;發(fā)育雄蕊3,退化雄蕊3;子房無柄,雌蕊1。蒴果橢圓形,壓扁狀,背裂,長約8毫米,粟柄上部呈三棱;種子一行排列,扁平。花期9~10月。

【 歸經(jīng) 】

《泉州本草》:"入肝、脾二經(jīng)。"

【 性味 】

《泉州本草》:"味甘,性平。"

【 功能主治 】

清熱,利尿,消腫,解毒。治肺熱喘咳,赤白下痢,小便不利,咽喉腫痛,癰癤疔腫。

①《福建民間草藥》:"利尿,瀉熱,消腫,解毒。"

②《泉州本草》:"治丹毒,疔疽,腳氣,心臟病,熱痢,發(fā)熱狂癇,咽喉腫及蛇蝎蟲傷等癥;外敷治關(guān)節(jié)腫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外用:搗敷。

【 復(fù)方 】

①治肺炎高熱喘咳:鮮水竹葉五至八錢。酌加水煎,調(diào)蜜服,日二次。

②治腸熱下痢赤白:鮮水竹葉一兩。洗凈,煎湯,調(diào)烏糖少許內(nèi)服。

③治小便不利:鮮水竹葉一至二兩。酌加水煎,調(diào)冰糖內(nèi)服,日二次。(①方以下出《泉州本草》)

④治口瘡舌爛:鮮水竹葉二兩,搗汁,開水一杯,漱口,約五至六分鐘,一日數(shù)次。

⑤治瘡癤:鮮水竹葉三兩,冰糖五錢。燉服,并將藥渣敷患處。

⑥治雞眼:鮮水竹葉和冬蜜搗爛敷患處,日換二至三次。(④方以下出福州臺江區(qū)《驗方匯集》)

⑦治指頭炎未成膿者:鮮水竹葉莖葉一握,醋糟少許。共搗爛外敷。(《福建民間草藥》)

【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水竹葉

【 拼音注音 】
Shuǐ Zhú Yè
【 別名 】

雞舌草、雞舌癀、小葉掛藍青、小葉鴉雀草、鴨腳草、水金釵、斷節(jié)草、分節(jié)草、水葉草、水竹葉菜、肉草、三角菜

【 英文名 】
Herb of Triquetrous Murdannia
【 出處 】

出自1.《綱目拾遺》。

2.《本草拾遺》:水竹葉,如竹葉而短小,生水中。亦云去風。人取水竹葉生食。

【 來源 】

藥材基源:為鴨跖草科植物水竹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urdannia triguetra (Wall.) Bruckn.[Aneilema triquetum Wal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陰濕地區(qū)或水邊、稻田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等地。

【 原形態(tài) 】

水竹葉,一年生草本。高10-30cm。莖圓柱形,下部伏臥而分枝,無先或一側(cè)有細絨毛,匍匐莖節(jié)上生根。葉互生,無柄;葉片狹長披針形或線著披針形,長4-7cm,寬4-8mm,先端鈍尖,基部呈鞘,長5-10mm邊緣疏生白毛,葉脈平行。花面生或腋生,有花1-5朵;花梗長1.5-3cm,通常有1條形的苞片;萼片3,草質(zhì),長4-6mm,綠色;花瓣3,淡紅色,卵形,羅萼片略長;雄蕊及退化雄蕊各3,花絲基部有毛,花藥長橢圓形;子房上位,2-3室。蒴果長約8mm,果梗上部呈三棱形。2室,每室有種子2至數(shù)顆,扁平,排成1-2裂。花期9-10月。

【 化學(xué)成分 】

全株植物含β-蛻皮素(β-ecdysone),含量占全株干重0.2%,α-脫羥-β-蛻皮素(α-deoxy-β-ecdysone),含微量的水龍骨素(polypodine)B。

【 歸經(jīng) 】

肺;膀胱經(jīng)

【 性味 】

甘;寒

【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利尿。主發(fā)熱;咽喉腫痛;肺熱喘咳;咳血;熱淋;熱痢;癰癤疔腫;蛇蟲咬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鮮口30-60g。外用:適量,搗敷。

【 各家論述 】

1.《福建民間草藥》:利尿,瀉熱,消腫,解毒。

2.《泉州本草》:治丹毒,疔疽,腳氣,心臟病,熱痢,發(fā)熱狂癇,咽喉腫及蛇蝎蟲傷等癥;外敷治關(guān)節(jié)腫痛。

【 摘錄 】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