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APP下载污视频_草莓视频深夜释放_黄草莓视频在线观看_国产草莓视频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網(wǎng)站首頁>中醫(yī)藥材 > 正文 >>

烏梅

《中國藥典》:烏梅

【 拼音注音 】
Wū Méi
【 別名 】

酸梅、黃仔、合漢梅、干枝梅

【 英文名 】
FRUCTUS MUME
【 來源 】

本品為薔薇科植物Prunus mume (Sieh.)Sieb .et Zucc. 的干燥近成熟果實。夏季果實近成熟時采收,低溫烘干后悶至色變黑。

【 性狀 】

本品呈類環(huán)形或扁球形,直徑1.5~3cm。表面烏黑色或棕黑色,皺縮不平,基部有圓形果梗痕。果核堅硬,橢圓形,棕黃色,表面有凹點;種子扁卵形,淡黃色。氣微,味極酸。

【 炮制 】

烏梅肉:取凈烏梅,水潤使軟或蒸軟,去核。烏梅炭:取凈烏梅,照炒炭法(附錄Ⅱ D)炒至皮肉鼓起。

【 歸經(jīng) 】

歸肝、脾、肺、大腸經(jīng)。

【 性味 】

酸、澀,平。

【 功能主治 】

斂肺,澀腸,生津,安蛔。用于肺虛久咳,久痢滑腸,虛熱消渴,蛔厥嘔吐腹痛,膽道蛔蟲癥。

【 用法用量 】

6~12g。

【 摘錄 】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烏梅

【 拼音注音 】
Wū Méi
【 別名 】

梅實(《本經(jīng)》),熏梅、桔梅肉(《現(xiàn)代實用中藥》)。

【 出處 】

《本草經(jīng)集注》

【 來源 】

為薔薇科植物的干燥未成熟果實。5月間采摘將成熟的綠色果實(青梅),按大小分開,分別炕焙,火力不宜過大,溫度保持在40℃左右。當梅子焙至六成干時,須上下翻動(勿翻破表皮),使其干燥均勻。一般炕焙2~3晝夜,至果肉呈黃褐色起皺皮為度,焙后再燜2~3天,待變成黑色即成。

【 生境分布 】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主產(chǎn)四川、浙江、福建、湖南、貴州。此外,廣東、湖北、云南、陜西、安徽、江蘇、廣西、江西、河南等地亦產(chǎn)。

【 原形態(tài) 】

梅(《詩經(jīng),),又名:春梅(《本草再新》)。

落葉小喬木,高可達10米。樹皮淡灰色或淡綠色,多分枝。單葉互生;有葉柄,通常有腺體;嫩枝上葉柄基部有線形托葉2片,托葉邊緣具不整齊細銳鋸齒;葉片卵形至長圓狀卵形,長4~9厘米,寬2.4~4厘米,先端長尾尖,基部闊楔形,邊緣具細銳鋸齒,沿脈背有黃褐色毛?;▎紊?朵簇生,白色或粉紅色,芳香,通常先葉開放,有短梗;苞片鱗片狀,褐色;萼筒鐘狀,裂片5,墓部與花托合生;花瓣單瓣或重瓣,通常5片,闊倒卵形,雄蕊多數(shù),生于花托邊緣;雌蕊1,子房密被毛,花柱細長,彎曲。核果球形,直徑約2~3厘米,一側(cè)有淺槽,被毛,綠色,熟時黃色,核硬,有槽紋?;ㄆ?~2月。果期5月。

本植物的根(梅根)、枝(梅梗)、葉(梅葉)、花蕾(白梅花)、未成熟果實的鹽漬品(白梅)、種仁(梅核仁)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 性狀 】

干燥果實呈扁圓形或不規(guī)則球形,直徑1.5~3厘米。表面棕黑色至烏黑色,皺縮、凹凸不平。有的外皮已破碎,核露于外。果實一端有明顯的凹陷(即果柄脫落處),果肉質(zhì)柔軟。核堅硬,棕黃色,內(nèi)含淡黃色種仁1粒,形狀及氣味極似杏仁。氣特異,味極酸。以個大、肉厚、核小、外皮烏黑色、不破裂露核、柔潤、味極酸者為佳。

【 炮制 】

烏梅:揀凈雜質(zhì),篩去灰屑,洗凈,曬干。烏梅肉:取凈烏梅微淋清水濕潤,使肉綿軟,略晾,敲碎,剝?nèi)羧饧闯伞;蛑谜艋\內(nèi)蒸至極爛,放籮內(nèi)揉擦,去核,取肉,曬干。烏梅炭:取凈烏梅用武火炒至皮肉鼓起,出現(xiàn)焦枯斑點為度,噴水焙干,取出放涼。

【 歸經(jīng) 】

入肝、脾、肺、大腸經(jīng)。

①王好古:"入脾、肺二經(jīng)血分。"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腎二經(jīng)。"

③《本草經(jīng)疏》:"入肝。"

④《藥品化義》:"入肺、胃、大腸三經(jīng)。"

【 性味 】

酸,溫。

①《本經(jīng)》:"味酸,平。"

②《別錄》:"無毒。"

③《日華子本草》:"暖,無毒。"

④《醫(yī)學啟源》:"氣寒,味酸。"

【 注意 】

有實邪者忌服。

①孟詵:"多食損齒,"

②《日華子本草》:"多啖傷骨,蝕脾胃,令人發(fā)熱。"

③《本草經(jīng)疏》:"不宜多食,齒痛及病當發(fā)散者咸忌之。"

④《藥品化義》:"咳嗽初起,氣實喘促,胸膈痞悶,恐酸以束邪氣,戒之。"

⑤《得配本草》:"瘧痢初起者禁用。"

【 功能主治 】

收斂生津,安蛔驅(qū)蟲。治久咳,虛熱煩渴,久瘧,久瀉,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嘔吐,鉤蟲病,牛皮癬,胬肉。

①《本經(jīng)》:"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惡肉。"

②《別錄》:"止下痢,好唾口干。""利筋脈,去痹。"

③陶弘景:"傷寒煩熱,水漬飲汁。"

④孟詵:"大便不通,氣奔欲死,以烏梅十顆,置湯中,須臾挼去核,杵為丸如棗大,納下部,少時即通。擘破水漬,以少蜜相和,止渴?;魜y心腹不安,及痢赤、治瘧方多用之。"

⑤《本草拾遺》:"去痰,主瘧瘴,止渴調(diào)中,除冷熱痢,止吐逆。"

⑥《日華子本草》:"除勞,治骨蒸,去煩悶,澀腸止痢,消酒毒,治偏枯皮膚麻痹,去黑點,令人得睡。又入建茶、干姜為丸,止休息痢。"

⑦《本草圖經(jīng)》:"主傷寒煩熱及霍亂躁(’躁’一作’燥’)渴,虛勞瘦羸,產(chǎn)婦氣痢等方中多用之。"

⑧《用藥心法》:"收肺氣。"

⑨《綱目》:"斂肺澀腸,治久嗽,瀉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腫,涌痰,殺蟲,解魚毒、馬汗毒、硫黃毒。"

⑩《本草求原》:"治溲血、下血、諸血證,自汗,口燥咽干。"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0.8~1.5錢;或入丸、散。外用:煅研干撒或調(diào)敷。

【 復方 】

①治久咳不已:烏梅肉(微炒)、罌粟殼(去筋膜,蜜炒)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睡時蜜湯調(diào)下。(《綱目》)

②治久痢不止,腸垢已出:烏梅肉二十個,水一盞,煎六分,食前,分二服。(《肘后方》)

③治天行下痢不能食者:黃連一升,烏梅二十枚(炙燥)。并得搗末,蠟如棋子大,蜜一升,合于微火上,令可丸,丸如梧子大。一服二丸,日三。(《補缺肘后方》,即《圣惠方》烏梅丸)

④治痢兼渴:麥門冬三兩(去心),烏梅二大枚。上二味,以水一大升煮取強半,絞去滓,待冷,細細咽之,即定,仍含之。(孟詵(必效方》)

⑤治便痢膿血:烏梅一兩,去核,燒過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圣濟總錄》)

⑥治大便下血不止:烏梅三兩(燒存性),為末,用好醋打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下。(《濟生方》)

⑦治小便尿血:烏梅燒存性,研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酒下。(《綱目》)

⑧治婦人血崩:烏梅燒灰,為末,以烏梅湯調(diào)下。(《婦人良方》)

⑨治消渴,止煩悶:烏梅肉二兩(微炒),為末。每服二錢,水二盞,煎取一盞,去滓,入豉二百粒,煎至半盞,去滓,臨臥時服。(《簡要濟眾方》)

⑩治傷寒四、五日,頭痛壯熱,胸中煩痛:烏梅十四個,辣五合。水一升,煎取一半服,吐之。(《梅師集驗方》)

⑾治傷寒蛔厥及久?。簽趺啡倜?,細辛六兩,干姜十兩,黃連十六兩,當歸四兩,附子六兩(炮,去皮),蜀椒四兩(出汗),桂枝(去皮)六兩,人參六兩,黃柏六兩。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nèi)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傷寒論》烏梅丸)

⑿治蛔蟲上行口鼻:烏梅肉噙之,或煎湯飲自下。(《日用本草》)

⒀治傷寒下部生匿瘡:烏梅肉二兩,炒令燥,搗細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石榴根皮湯下十丸。(《圣惠方》)

⒁治勞瘧劣弱者:烏梅十四枚,豆豉二合,桃、柳枝各一虎口握,甘草三寸長,生姜一塊。以童子小便二升,煎七合,溫服。(《本草圖經(jīng)》)

⒂治一切瘡肉出:烏梅燒為灰,杵末敷上,惡肉立盡。(《劉涓子鬼遺方》)

⒃治咽喉腫痛:烏梅一兩,雙花二兩,雄黃四錢。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一錢。一次一丸,含化徐徐咽下,日三次。(遼寧《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⒄治化膿性指頭炎:烏梅肉加適量的食醋研爛,或用烏梅二份,凡士林一份,制成烏梅軟膏外敷,每日上藥一次。此方對脈管炎所引起的指(趾)頭潰瘍也有效。(《草醫(yī)草藥簡便驗方匯編》)

⒅治小兒頭瘡,積年不差:烏梅肉,燒灰細研,以生油調(diào)涂之。(《圣惠方》)

【 臨床應用 】

①治療細菌性痢疾

取烏梅18克壓碎,配合香附12克,加水150毫升文火煎熬,俟藥液濃縮至50毫升時過濾,早晚分2次服。治療50人,治愈48人。服藥后大便恢復正常最短1天,最長5天;發(fā)熱、惡心嘔吐、腹痛,里急后重等癥都在1~3天內(nèi)消失;服藥最短者2天,最長6天。治療過程中未發(fā)現(xiàn)毒性反應,早期治療效果較好。對個別病人加大劑量(烏梅、香附各1兩)可以縮短療程。

②治療鉤蟲病

取烏梅0.5~1兩,加水500毫升,煎成120毫升,早晨空腹1次服完;二煎在午餐前1次服下?;蛴脼趺啡ズ耍幕鸨焊裳心?,水泛為丸,每服1~2錢,每日3次,食前服。治療20例,服藥天數(shù)最少5天,最多23天,14例大便檢查鉤蟲卵陰性,6例陽性。據(jù)臨床觀察,烏梅煎劑療效似高于丸劑。

③治療牛皮癬

取烏梅5斤水煎,去核濃縮成膏約1斤,每服半湯匙(約3錢),每日3次,治療12例,服藥12~37天不等,基本治愈5例,顯著好轉(zhuǎn)4例。

④其他

烏梅對膽囊有收縮作用,能促進膽汁排泄,其復方可用于治療膽道蛔蟲癥。

【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烏梅

【 拼音注音 】
Wū Méi
【 別名 】

梅實、熏梅、桔梅肉、梅、春梅。

【 英文名 】
Dark Plum Fruit, Smoked Plum, Dark Plum
【 出處 】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1.《品匯精要》:梅,木似杏而枝干勁脆,春初時開白花,甚清馥,花將謝而葉始生,二月結(jié)實如豆,味酸美,人皆啖之。五月采將熟大于杏者,以百草煙熏至黑色為烏梅,以鹽淹暴干者為白梅也。

2.《隨息居飲食譜》:梅,生時宜蘸鹽食,溫膽生津,孕婦多嗜之,以小滿前肥脆而不帶苦者佳。多食損齒,生痰助熱,凡痰嗽、疳膨、痞積、脹滿、外感未清,女子天癸未行,及婦女汛期、產(chǎn)前、產(chǎn)后、痧痘后

【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梅近成熟果實經(jīng)熏焙加工而成者。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meniaca mume Sieb. [Prunus mume Sieb.et Zucc.]

采收和儲藏:5-6月間,當果實呈黃白或青黃色,尚未完全成熟時采摘。

【 生境分布 】

我國各地多已栽培,以長江流域以南各地最多。

【 原形態(tài) 】

梅 落葉小喬木,高可達10m。樹皮淡灰色,小枝細長,先端刺狀。單葉互生;葉柄長1.5cm,被短柔毛;托葉早落;葉片橢圓狀寬卵形,春季先葉開花,有香氣,1-3朵簇生于二年生側(cè)枝葉腋?;ü6?;花萼通常紅褐色,但有些品種花萼為綠色或綠紫色;花瓣5白色或淡紅色,直徑約1.5cm,寬倒卵形;雄蕊多數(shù)。果實近球形,直徑2-3cm,黃色或綠白色,被柔毛;核橢圓形,先端有小突尖,腹面和背棱上的溝槽,表面具蜂窩狀孔穴。花期春季,果期5-6月。

【 栽培 】

1.生物學特性 梅的適應性較強,耐寒。喜溫暖濕潤氣候,需陽光充足,花期溫度對產(chǎn)量影響極大,低于-5-6℃或高于20℃對座果率有明顯影響,年平均氣溫16-23℃,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mm以上的地區(qū)最適宜栽培。對土壤要求不嚴,以疏松肥沃、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質(zhì)壤土為好。怕澇,耐干旱,低畦多濕之地不宜栽植。

2.栽培技術種子、嫁接、壓條等方法繁殖。種子繁殖:于6月采果后取種子秋播?;?qū)⒎N子沙藏越冬,翌年2-3月春播。因種子繁殖不易保持原品種特性,所以只作砧木或育種選種用。一般以嫁接繁殖為主。嫁接:采用枝接或芽接,砧木用杏、李、梅等實生苗。枝接宜于春季萌芽前進行,芽接應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進行,選陰天為宜,切忌在雨天。嫁接成活后,翌年春季萌芽前出圃定植。

3.田間管理 定植成活后,要進行中耕除草、施肥、灌溉、排水和整枝修剪等田間管理工作。施肥量因土壤性狀、樹齡、生長勢而異。花前肥、采果肥以速效肥為主。落葉后冬肥宜重施,以腐熟堆肥、廄肥等有機肥為主,酹以磷、鉀化肥。整形修剪以疏剪、輕量剪為宜,要求枝叉分布勻稱。冬季剪去徒長枝,保留短果枝。春末夏初進行抹芽、摘心,以加速樹冠形成。

4.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炭疽病,4月下旬發(fā)病,6-8月為盛發(fā)期。發(fā)病前噴1:1:100-150波爾多液1-2次,以保護新梢;發(fā)病后噴灑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50%多菌屢靈1000倍液,每隔7d1次,噴2-3次。蟲害有桃紅頸天牛,蛀食樹干,嚴重時主干蛀空,植株枯死。防治方法,人工捕殺成蟲或用黑光燈誘捕成蟲。桃粉蚜可用2.5%溴氰菊酯2000-3000倍液,每隔7d噴1次,連續(xù)噴2-3次。

【 性狀 】

1.性狀鑒定 核果類球形或扁球形,直徑2-3cm。表面棕黑色至烏黑色,皺縮于擴大鏡下可見毛茸,基部有圓形果梗痕。果肉柔軟或略硬,果核堅硬,橢圓形,棕黃色,表面有凹點,內(nèi)含卵圓形、淡黃色種子1粒。具焦酸氣,味極酸而澀。以個大、肉厚、柔潤、味極酸者為佳。

2.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果肉粉要棕黑色。①非腺毛大多為單細胞,少數(shù)2-5細胞,平直或彎曲作鐮九狀,淺黃棕色,長32-400(-720)μm,直徑16-49μm,壁厚,非木化或微木化,表面有時可見螺紋交錯的紋理,基部稍圓或平直,胞腔常含棕色物。②中果皮薄壁細胞皺縮,有時含草酸鈣簇晶,直徑26-35μm。③纖維單個或數(shù)個成束散列于薄壁組織中,長梭形,直徑6-29μm,壁厚3-9μm,非木化或微木化。④表皮細胞表面觀類多角形,胞腔含黑棕色物,有時可見毛茸脫落后的疤痕。⑤石細胞少見,長方形、類圓形或類多角形,直徑20-36um,胞腔含紅棕色物。

【 化學成分 】

果實含枸緣酸(citric acid),蘋果酸(malic acid),草酸(oxal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和延胡索酸(fumaric acid)總酸量約4%-5.5%,以前兩種有機酸的含量較多。還含5-羥甲基-2-糠醛(5-hydroxymethyl-2-furaldehyde),為無色油狀物。所含揮發(fā)性成分,主要有苯甲醛(benzaldehyde)62.40%,4-松油烯醇(terpinen-4-ol)3.97%,苯甲醇(benzyl alcohol)3.97%和十六烷酸(hexadecanoic acid)4.55%。烏梅仁含苦杏仁甙(amygdalin)約0.5%,而梅仁含約4.3%。另有報道烏梅中還含苦味酸(picric aci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 藥理作用 】

1.對蛔蟲的作用 烏梅對蛔蟲具有興奮和刺激蛔蟲后退的作用。如將烏梅煎劑加入置有蛔蟲的1%鹽水和0.1%碳酸氫鈉溶液內(nèi)可見蛔蟲活動增強。給狗通過胃管給予烏梅煎劑50g并收集其的膽汁,在厭氧條件下,將蛔蟲放入一直徑0.3-0.5cm的膠管內(nèi),將膠管放入38℃的水盆內(nèi),從蛔蟲頭端入管內(nèi)滴入收集的膽汁,結(jié)果可見大部分蛔蟲從管內(nèi)后退,有的蛔蟲頭從管內(nèi)退出。也有報道從223種中藥熱水提取液體外試驗,篩選具有殺腸蟲作用的藥物,發(fā)現(xiàn)烏梅有效。

2.抗病原生物作用 體外篩選發(fā)現(xiàn),烏梅對多種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如痢疾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百日咳桿菌、腦膜炎雙球菌等。對結(jié)核桿菌也有抑制性作用,這一作用可能與所含枸櫞酸和蘋果酸有關。對某些致病性真菌如須瘡癬、絮狀表皮癬菌、石膏樣小芽胞菌等也有抑制作用。

3.其它作用 烏梅具有鈣離子拮抗作用,有較強的拮抗由鉀離子引起的豚鼠結(jié)腸帶收縮的活性,已分離出其活性成分是5-羥甲基-2-糠醛。對膽囊烏梅煎劑口服有輕微收縮作用。體外試驗,烏梅對人子宮頸癌JTC-26株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在90%以上。小鼠玫瑰花環(huán)試驗表明,烏梅對免疫功能有增強作用。

【 炮制 】

1.凈制:揀凈雜質(zhì),篩去灰屑,洗凈,曬干。

2.烏梅肉:取凈烏梅微淋清水濕潤,使肉綿軟,略晾,敲碎,剝?nèi)羧饧闯??;蛑谜艋\內(nèi)蒸至極爛,放籮內(nèi)揉擦,去核,取肉,曬干。

3.烏梅炭:取凈烏梅用武火炒至皮肉鼓起,出現(xiàn)焦枯斑點為度,噴水焙干,取出放涼。

4.醋制:取凈烏梅或烏梅肉,用醋拌勻,悶潤至醋被吸盡時,置適宜的容器內(nèi)密閉,隔水或用蒸氣加熱2-4小時,取出干燥。

5.蒸制:取烏梅放入瓶內(nèi)蓋緊,置開水鍋中蒸至上氣后,停火間5小時,取出曬干。

【 鑒別 】

薄層色譜 取本品粗粉0.1g,加蒸餾水5ml,沸水浴中渚20min,濾過。濾液于水浴上蒸干,以乙醇1ml溶解供點樣。檸檬酸和蘋果酸醇溶液為對照品。分別點樣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醋酸丁酯-甲酸-水(4:2:2)上層液展開,用0.1%溴甲酚綠醇溶液顯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的本應位置上,顯相同的黃色斑點。

【 歸經(jīng) 】

肝;脾;肺;腎;胃;大腸經(jīng)

【 性味 】

味酸;性平

【 注意 】

有實邪者忌服,胃酸過多者慎服。

【 功能主治 】

斂肺止咳;澀腸止瀉;止血;生津;安蛔。主久咳;虛熱煩渴;久瘧;久瀉;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嘔吐;鉤蟲病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0.8-1.5錢;或入丸、散。外用:煅研干撒或調(diào)敷。

【 復方 】

1.烏梅丸(《傷寒論》),溫臟安蛔,主治蛔厥證,心煩嘔吐,時發(fā)時止,食入吐蛔,手足厥冷,腹痛,久痢,久瀉等證。2.理中安蛔湯(《萬病回春》),溫中安蛔,治中陽不振,脾胃虛寒,便溏尿清,腹痛腸鳴,四肢不溫,舌苔薄白,脈虛緩,蛔蟲從口中吐出,或由大便排出。3.連梅安蛔湯(《通俗傷寒論》),清熱安蛔,治蟲積腹痛,不思飲食,食則吐蛔,甚則煩燥,厥逆,且有面赤,口燥,舌紅,脈數(shù)身熱等癥。4.固腸丸(《證治準繩》),補益澀腸止瀉。5.一服散(《世醫(yī)得效方》),斂肺化痰止咳,主治肺虛久咳。6.玉泉丸(《沈氏尊生書》),益氣養(yǎng)陰,生津止渴,主治虛熱煩咳,多飲,多尿,煩躁失眠等癥。

【 各家論述 】

1.《本經(jīng)》: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惡肉。

2.《別錄》:止下痢,好唾口干。利筋脈,去痹。

3.陶弘景:傷寒煩熱,水漬飲汁。

4.盂詵:大便不通,氣奔欲死,以烏梅十顆,置湯中,須臾挼去核,杵為丸如棗大,納下部,少時即通。擘破水漬,以少蜜相和,止渴?;魜y心腹不安,及痢赤、治瘧方多用之。

5.《本草拾遺》:去痰,主瘧瘴,止渴調(diào)中,除冷熱痢,止吐逆。

6.《日華子本草》:除勞,治骨蒸,去煩悶,澀腸止痢,消酒毒,治偏枯皮膚麻痹,去黑點,令人得睡。又入建茶、干姜為丸,止休息痢。

7.《本草圖經(jīng)》:主傷寒煩熱及霍亂躁('躁'一作'燥')渴,虛勞瘦贏,產(chǎn)婦氣痢等方中多用之。

8.《用藥心法》:收肺氣。

9.《綱目》:斂肺澀腸,治久嗽,瀉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腫,涌痰,殺蟲,解魚毒、馬汗毒、硫黃毒。

10.《本草求原》:治溲血、下血、諸血證,自汗,口燥咽干。

11.王好古:烏梅,能收肺氣,治燥嗽,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12.《綱目》:烏梅、白梅所主諸病,皆取其酸收之義。惟張仲景治蛔厥烏梅丸,及蟲NI方中用者,取蟲得酸即止之義,稍有不同耳?!夺t(yī)說》載曾魯公痢血百余日,國醫(yī)不能療,陳應之用鹽水梅肉一枚,研爛,合臘茶入醋服之,一啜而安。大丞梁莊肅公亦痢血,應之用烏梅、胡黃連、灶下土等分為末,茶調(diào)服亦效。蓋血得酸即斂,得寒則止,得苦則澀故也。

13.《本草經(jīng)疏》:梅實,即今之烏梅也,最酸?!督?jīng)》曰:熱傷氣,邪客于胸中,則氣上逆而煩滿,心為之不安。烏梅味酸,能斂浮熱,能吸氣歸元,故主下氣,除熱煩滿及安心也。下痢者,大腸虛脫也;好唾口干者,虛火上炎,津液不足也;酸能斂虛火,化津液,固腸脫,所以主之也。其主肢體痛,偏枯不仁者,蓋因濕氣浸于經(jīng)絡,則筋脈弛縱,或疼痛不仁;肝主筋,酸入肝而養(yǎng)筋,肝得所養(yǎng),則骨正筋柔,機關通利而前證除矣。

14.《本草新編》:鳥梅,止痢斷瘧,每有速效。

15.《本草求真》:烏梅,酸澀而溫,似有類于木瓜,但此入肺則收,入腸則澀,入筋與骨則軟,入蟲則伏,入于死肌、惡肉、惡痣則除,刺入肉中則拔,故于久瀉久痢,氣逆煩滿,反胃骨蒸,無不因其收澀之性,而使下脫上逆皆治。且于癰毒可敷,中風牙關緊閉可開,蛔蟲上攻眩仆可治,口渴可止,寧不為酸澀收斂之一驗乎。不似木瓜功專疏泄脾胃筋骨濕熱,收斂脾肺耗散之元,而于他癥則不及也。但肝喜散惡收,久服酸味亦伐生氣,且于諸癥初起切忌。

【 摘錄 】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