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棕皮頭
《全國中草藥匯編》:小棕皮頭
小棕包、高原鳶尾
鳶尾科小棕皮頭Iris collettii Hook. f.,以根及根上葉基、葉入藥。
云南。
辛,溫。有大毒。
本品大毒,必須慎用。
催吐,活血祛瘀,止血,止痛,通竅,殺蛆。
跌打內(nèi)傷:用其根須,量本人手指節(jié)長一段,研末酒送服(服藥后不能再飲酒)。
鼻塞不通,神經(jīng)性牙痛:用其棕披毛以上部分研末,吹鼻引嚏。
瘡毒生蛆:用粗根、葉研末,外敷患處。
外傷出血:用披毛、葉研末配其它藥撒敷傷處。
《中藥大辭典》:小棕皮頭
小棕包
《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為鳶尾科植物小棕皮頭的根、棕毛狀葉柄殘基和葉。秋季采根及根上部葉柄殘基和葉,洗凈,曬干。
多年生草本,高10~19厘米。根數(shù)條,叢生,細長,中部膨大成橢圓形,肉質(zhì),表面土棕色。葉劍形,下端嵌迭狀,千葉留有多數(shù)棕毛狀的葉柄殘基,葉片長10~16厘米,先端長漸尖,全緣,末端半圓筒狀,兩面無毛,平行脈,稍于背面凸出?;ㄇo由2個苞片組成的佛焰包內(nèi)抽出,長10~12厘米;花淺藍紫色:花被6數(shù),2輪,外面3枚較大,橢圓狀倒卵形,長約2.1厘米,外彎,內(nèi)輪3枚較小,直立,橢圓狀披針形,長約1.2厘米。蒴果狹長,有枝。
生于山坡、草叢、石隙。分布于云南。
辛,溫,有大毒。
本品有大毒,應慎用;服藥后不能再飲酒。
內(nèi)服撐骨,祛瘀。外用止血,止痛,通竅。
內(nèi)服:須根不能長過其本人的一節(jié)手指骨節(jié),研末,用酒送服,每日一次。外用適量,吹鼻、敷局部。
①治跌打損傷:小棕皮頭須根(量本人手指骨節(jié)一節(jié)長),研末,酒送服。服藥后不能再飲酒。
②治鼻塞不通、神經(jīng)性牙痛:小棕皮頭棕毛狀葉柄殘基,研末,吹鼻取嚏。
③治外傷出血:小棕皮頭棕毛狀葉柄殘基及葉,研末,配海螵蛸、苦龍膽、見血飛等外用。
《中華本草》:小棕皮頭
小棕包
出自《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藥材基源:為鳶尾科植物高原鳶尾的根、葉鞘纖維、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Iris collettii Hook. F.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采用或切片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650-3500m的高山草地及向陽坡地草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小棕皮頭,多年生草本,高10-15cm?;坑欣先~鞘殘留纖維。根莖短,節(jié)不明顯;根簇生,膨大略成紡錘形,肉質(zhì)。葉基生,多數(shù); 葉片條形或劍形,灰綠色,花期葉長10-20cm,寬2-5mm,果期葉長20-35cm,寬1.2-1.4cm,先端漸尖,基部鞘狀,互相套疊,有2-5條縱脈?;ㄝ愫芏?,不伸出地面,基部有鞘狀葉;苞片2-4,膜質(zhì),寬披針形,內(nèi)含1-2朵花;花深藍色或藍紫色,狹漏斗狀,長6-13cm,直徑1.5-2.5cm,花被裂片倒披針形,花被管長4-6cm;雄蕊3,長1.5-2cm,花藥淡黃色,花絲白色;子房下位,3棱形,花柱分枝3,拱曲,花瓣狀。蒴果三棱狀卵形,長1.5-2cm,直徑1.3-1.5cm,果頂具短喙;種子長圓形,黑褐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辛;溫;有大毒
內(nèi)服宜慎,孕婦及體弱者禁服,服后不能再飲酒。
祛瘀;止痛;通竅。主跌打腫痛;鼻塞不通;牙痛;外傷出血;瘡毒生蛆
外用:適量,研末敷;或吹鼻引嚏。內(nèi)服:每次0.1-0.3g,研末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