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拳
《中藥大辭典》:娃娃拳
扁擔(dān)桿子(《中國(guó)種子植物分類學(xué)》),麻糖果(《四川中藥志》),拗山皮(《貴州草藥》),棉筋條、山絡(luò)麻、狗糜子(江西《草藥手冊(cè)》)。
《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為椴樹科植物扁擔(dān)桿的根、莖、葉。全年可采。
分布河北、河南、甘肅、陜西、湖北、湖南、四川、江西、江蘇、浙江、安徽、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等地。
落葉灌木,高達(dá)2.5米,小枝有星狀毛。單葉互生,卵形、菱狀卵形至菱狀披針形,長(zhǎng)5~12厘米,寬2.5~7厘米,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圓或楔形,邊緣有不整齊重鋸齒,上面粗糙,下面有稀疏星狀毛或稠密星狀毛;托葉線形;葉柄長(zhǎng)3~10毫米。花黃白色,徑1~1.5厘米,由5~8朵成傘形花序,與葉對(duì)生;花序梗長(zhǎng)5~25毫米,花梗長(zhǎng)3~6毫米;萼片5,長(zhǎng)圓狀披針形,密被星狀毛;花瓣5,長(zhǎng)僅萼片的1/3;雄蕊多數(shù),分離;子房5室,柱頭5裂。核果橙紅色或紅色,2~4裂,有時(shí)僅有一個(gè)心皮發(fā)育成果實(shí)?;ㄆ?~7月。果期8~9月。
①《四川中藥志》:"性溫,味甘苦,無毒。"
②《貴州草藥》:"味辛,性溫。"
治脾虛食少,胸痞腹脹,婦女崩帶,小兒疳積。
①《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健脾養(yǎng)血。治小兒疳氣體弱及婦女崩帶。"
②《貴州草藥》:"祛風(fēng)除濕,理氣消痞。"
內(nèi)服,煎湯,3~5錢。
①治脾弱食少:娃娃拳。老虎姜、莪參,壽星柑。水煎服。(《四川中藥志》)
②治氣痞(胸痞脹滿):拗山皮枝、葉各一兩五錢。煨水服。(《貴州草藥》)
③治風(fēng)濕:拗山皮枝、松葉各一兩。煨水服。(《貴州草藥》)
④治小兒疳積及婦女崩帶:扁擔(dān)桿子枝、葉三至五錢,仙鶴草、豨薟、高梁泡根各五至六錢。水煎,沖紅糖,早晚飯前各服一次。(江西《草藥手冊(cè)》)
《中華本草》:娃娃拳
孩兒拳頭、麻糖果、拗山皮、棉筋條、山絡(luò)麻、狗糜子、串果崽子、狗腎子、夾板子、月亮皮、葛荊麻。
出自《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藥材基源:為椴樹科植物扁擔(dān)桿的全株。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Grewia biloba G.Don[G.glabrescens Benth.]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洗凈,曬干或鮮用。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丘陵或低山路邊草地、灌叢或疏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tái)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等地。
扁擔(dān)桿 灌木或小喬木,高1-4m。多分枝,嫩枝被粗毛。葉互生;葉柄長(zhǎng)4-8mm,被粗毛;托葉鉆形,長(zhǎng)3-4mm;葉片薄革質(zhì),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zhǎng)4-9cm,寬2.5-4cm,先端銳尖,基部楔形或鈍,兩面有稀疏星狀粗毛,邊緣有細(xì)鋸齒;基出脈3條,兩側(cè)脈上行過半,中脈有側(cè)脈3-5對(duì)。聚傘花序腋生,多花,花序柄長(zhǎng)不到1cm;花柄長(zhǎng)3-6mm;苞片鉆形,長(zhǎng)3-5mm;萼片狹長(zhǎng)圓形,長(zhǎng)4-7mm,外面被毛,內(nèi)面無毛;花瓣長(zhǎng)1-1.5mm;雌雄蕊柄長(zhǎng)約0.5mm,有毛;雄蕊長(zhǎng)2mm;子房有毛,花柱與萼片平齊,柱頭擴(kuò)大,盤狀,有淺裂。核果紅色,有2-4顆分核?;ㄆ?-7月。
肝;脾;胃經(jīng)
甘;苦;溫
健脾益氣;祛風(fēng)除濕;固精止帶。主脾虛食少;久脫肛;小兒疳積;蛔蟲??;風(fēng)濕痹痛;遺精;崩漏;帶下;子宮脫垂
內(nèi)服:煎湯,9-15g;或浸酒。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①治脾弱食少:娃娃拳、老虎姜、莪參、壽星柑。水煎服。(《四川中藥志》) ②治氣痞(胸痞脹滿):拗山皮枝、葉各一兩五錢。煨水服。(《貴州草藥》) ③治風(fēng)濕:拗山皮枝、松葉各十兩。煨水服。(《貴州草藥》) ④治小兒疳積及婦女崩帶:扁擔(dān)桿子枝、葉三至五錢,仙鶴草、豨薟、高梁泡根各五至六錢。水煎,沖紅糖,早晚飯前各服一次。(江西《草藥手冊(cè)》)
《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健脾養(yǎng)血。治小兒疳氣體弱及婦女崩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