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APP下载污视频_草莓视频深夜释放_黄草莓视频在线观看_国产草莓视频在线观看

當(dāng)前位置:網(wǎng)站首頁>中醫(yī)藥材 > 正文 >>

罌粟

《中藥大辭典》:罌粟

【 拼音注音 】
Yīnɡ Sù
【 別名 】

罌子粟(《本草拾遺》),御米、象谷、米囊、囊子(《開寶本草》),鶯粟(《滇南本草》)。

【 出處 】

《本草圖經(jīng)》

【 來源 】

為罌粟科植物罌粟種子。

【 生境分布 】

原產(chǎn)歐洲南部及亞洲。

【 原形態(tài) 】

一年生或兩年生草本,莖直立,高60~150厘米。葉互生,莖下部的葉具短柄,上部葉無柄;葉片長卵形成狹長橢圓形,長6~30厘米,寬3.5~20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而抱莖,邊緣具不規(guī)則粗齒,或為羽狀淺裂,兩面均被白粉成灰綠色。花頂生,具長梗,花莖長12~14厘米;萼片2,長橢圓形,早落;花瓣4,有時為重瓣,圓形或廣卵形,長與寬均為5~7厘米,白色、粉紅色或紫紅色;雄蕊多數(shù),花藥長圓形,黃色;雌蕊1,子房長方卵圓形,無花柱,柱頭7~15枚,放射狀排列。蒴果卵狀球形或橢圓形,熟時黃褐色,孔裂。種子多數(shù),略呈腎形,表面網(wǎng)紋明顯,棕褐色?;ㄆ?~6月。果期6~8月。

本植物的嫩苗(罌粟嫩苗)、果實的乳汁(鴉片)、果殼(罌果殼)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 化學(xué)成分 】

種子含少量罌粟堿、嗎啡及痕跡那可汀,發(fā)芽種子含相當(dāng)多的那可??;據(jù)另一報道還含有嗎啡,可待因及蒂巴因。種子尚含11-氧卅酸。

【 性味 】

①《開寶本草》:"甘,平,無毒。"

②《本草圖經(jīng)》:"性寒。"

【 注意 】

《得配本草》:"多食利二便,動膀胱氣。"

【 功能主治 】

治反胃,腹痛,瀉痢,脫肛。

①《本草圖經(jīng)》:"主行風(fēng)氣,驅(qū)逐邪熱,治反胃胸中痰滯。"

②《綱目》:"治瀉痢,潤燥。"

③《醫(yī)林纂要》:"除胃熱。"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2錢;或入丸劑。

【 復(fù)方 】

①治反胃不下飲食:白罌粟米二合,人參末三大錢,生山芋五寸長(細切,研)。三物以水一升二合,煮取六合,入生姜汁及鹽花少許,攪勻,分二服,不計早晚食之,亦不妨別服湯丸。(《南唐食醫(yī)方》罌粟粥法)

②治赤白痢:罌粟殼(去穰、蒂令凈,炙黃),罌粟子(炒令微黑)。上同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小雞頭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干姜湯下;瀉,米飲下。小兒,丸如粟米大,量大小加減服之。(《百一選方》)

【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罌粟

【 拼音注音 】
Yīnɡ Sù
【 別名 】

罌子粟、罌粟米、象谷囊、卸米、囊子、卸米子、粟米。

【 英文名 】
Poppy seed
【 出處 】

出自《本草圖經(jīng)》;1.《本草圖經(jīng)》:罌子粟,舊不著所出州土?;ㄓ屑t白二種;微腥氣,其實作瓶子,中有米,極細。侯其瓶焦黃則采之。

2.《綱目》:罌粟,其殼入藥甚多,而《本草》不載,乃知古人不用之也。

【 來源 】

藥材基源:為罌粟科植物罌粟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paver somniferum L.

采收和儲藏:6-8月果實焦黃時,采摘果實,部取種子,曬干。

【 原形態(tài) 】

罌粟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60cm,栽培者可達1.5m。無毛,或在植物體下部與總花梗上具極少的剛毛,有乳狀液計。根通常單生,垂直。莖直立,不分枝,無毛,具白粉。葉互生,無托葉;莖下部的葉有短柄,上部的葉無柄,抱于莖上;葉片長5-30cm,寬3-20cm,朱端漸尖或鈍,基部心形,葉脈明顯,略突起,邊緣為不整齊的波狀鋸齒,兩面無毛,被白粉成灰綠色。花單一,頂生,常下垂,具長柄,花梗長可達25cm,無毛或稀具極流的剛毛;萼片2,長橢圓形或闊印形,綠色,邊緣膜質(zhì),早落;花瓣4,有時為重瓣,近圓形或近扇形,長4-7cm,寬3-7cm,邊緣淺波狀或各種分裂,白色、粉紅色、紅色至紫色;雄蕊多數(shù),生于子房的周圍,花絲纖細,白色,花藥黃色,2室縱裂;雌蕊1,于房長方卵圓形,無毛,l室,胚珠多數(shù),著生于倒膜胎座上,無花柱,柱頭5-18枚,輻射狀排列,成扁盤狀。蒴果球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4-7cm,直徑4-5cm,無毛,成熟時外皮黃褐色或淡褐色,孔裂。種子多數(shù),細小,腎形,直徑0.5-1cm,表面粗蜂窩狀,灰褐色?;ㄆ?-6月,果期6-8月。

【 性狀 】

性狀鑒別 種子細小,略呈腎形,直徑0.5-1mm。表面藍黑色或灰褐色,有網(wǎng)狀隆起的紋理及黃色種臍。剝?nèi)シN皮有白色內(nèi)胚乳及彎曲的胚,油性。味甘。

【 化學(xué)成分 】

含有少量罌粟堿(papaverine),嗎啡(morphine)和痕跡量的那可?。╪arcotine)。

【 歸經(jīng) 】

大腸經(jīng)

【 性味 】

甘;平

【 注意 】

《得配本草》:多食利二便,動膀胱氣。

【 功能主治 】

健脾開胃;清熱利水。主泄瀉;痢疾;反胃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6g;或入丸、散。

【 復(fù)方 】

①治反胃不下飲食:白罌粟米二合,人參末三大錢,生山芋五寸長(細切,研)。三物以水一升二合,煮取六合,入生姜汁及鹽花少許,攪勻,分二服,不計早晚食之,亦不妨別服湯丸。(《南唐食醫(yī)方》罌粟粥法)②治赤白痢:罌粟殼(去穰、蒂令凈,炙黃),罌粟子(炒令微黑)。上同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小雞頭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干姜湯下;瀉,米飲下。小兒,丸如粟米大,量大小加減服之。(《百一選方》)

【 各家論述 】

1.《本草圖經(jīng)》:主行風(fēng)氣,驅(qū)逐邪熱,治反胃胸中痰滯。

2.《綱目》:治瀉痢,潤燥。

3.《醫(yī)林纂要》:除胃熱。

【 摘錄 】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