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現代化的思考
中醫(yī)藥是一個偉大寶庫,黨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視。近年來,國家科技部把醫(yī)藥事業(yè)的發(fā)展重點放在生物技術和中藥上,于1997年推出了“中藥現代化科技行動”。但與其他領域相比,中醫(yī)藥沒有根本突破性的創(chuàng)新,在國際市場的份額僅3%-5%,不及日本和南韓。以下幾個問題值得進一步考慮和研討。
1、中藥現代化與中藥產業(yè)現代化
中藥現代化是要從中醫(yī)藥理論的偉大寶庫中通過機理的研究,研制出有科學根據的、療效好、副作用小、在防病治病上具有特色的創(chuàng)新藥。中藥產業(yè)現代化應使中藥生產走向現代化、工程化、標準化和規(guī)?;?,從而使中藥生產與國際上西藥生產接軌。當然中藥現代化亦包括產業(yè)的現代化。從近年來國家的資金導向及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yè)行動計劃來看,似乎側重的是中藥產業(yè)現代化,企圖通過產業(yè)的現代化改變目前傳統中藥生產和劑型方面落后的局面。這無疑是中藥緊跟時代的節(jié)拍,走出國門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但要提高中藥的聲譽,占領國際市場,關鍵在于基礎研究和療效。確切的療效和扎實的基礎研究是一個藥品上市后經久不衰的根本保證。療效不確切的藥物,即使生產再現代化,包裝再美觀亦不可能在市場上有生命力的。
我國每年報批的中藥新藥有幾百種,但質量不高,大部分都是把古方、秘方或老中醫(yī)經驗方修修改改,然后用幾種藥理模型說明其主要藥效學,再根據其功能主治設計相應的病癥作為臨床試驗的根據。一方面中醫(yī)治病的方劑是根據“證”來設計的,而臨床試驗和新藥審批大部以“病”作為衡量的標準。在說明書中,應用了許多中醫(yī)藥古代語言,這些語言難以用樸素簡易的文字表達,不僅普通消費者看不懂,就是學習現代醫(yī)學知識的人都難以理解,究其原因是中藥藥效難以評價,中藥的作用靶點不易確定和中藥調節(jié)作用機理未得到闡明。這是一項較長期的艱巨任務,比產業(yè)現代化難度要大得多,必須從現在起國家加大投資力度,突出重點,爭取幾年內有所突破。
2、進入美國市場不是中藥現代化的目標
人們往往把藥品進入美國市場作為現代化的目標,把經過FDA批準作為新藥含金量標志。仍然,美國FDA在審批藥品上有幾十年的歷史和經驗,有一套比較完善的法規(guī),有一批高質量的評審人員,新藥上市是經過嚴格科學審查的,但這只適用于化學藥和現代生物藥。對于植物藥和中藥來說,FDA既無經驗,又無法規(guī)可循。他們只是在成藥毒副作用和耐藥性愈來愈嚴重、人民普遍要求回歸自然的呼聲中,國會才決定從FDA和NIH中抽調少數技術人員,研究植物藥的準入法規(guī)。長期以來,美國對待植物藥和傳統藥以“補充食品”對待,上市的要求比中國中藥的審批還要寬松的多,只要標簽沒有明確的適應癥、證明安全,即可上市。至于中藥,準確地說,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植物藥或傳統藥以標簽明確的適應癥作為藥品進入美國市場。有些廠商把作為食品補充劑進入美國的中藥,不加嚴格的界定,利用廣告,鼓吹中藥已進入美國,其實是誤導消費者的不實宣傳。另外,在審批程序上,FDA把研究性申請(IND)看作是新藥審批的過程,相對比較寬松,大部分沒有批準件,只要是在申請40天期限后,即可自動進行臨床研究。最后能否被FDA批準,關鍵是NDA。據統計,美國進入臨床試驗各期的新藥淘汰率達90%。那些在FDA通過研究性新藥申請(IND)的品種,在國內到處宣傳FDA批準,亦是一種不實事求是的誤導。
中藥是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產物,由于美國的歷史、文化背景不同,美國在短期內不太可能接受中醫(yī)藥,因此,把能力進入美國市場作為中藥現代化的目標,把能否被FDA批準作為中藥科學性的標識,實在是一種曲解。至少在目前階段,即使有的品種進入美國市場,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傳統習慣不同,亦不一定有很好的市場。
3.中藥現代化的關鍵要放在臨床驗證上
對中藥的認識普遍認為其療效已被大量實踐所證實,搞中藥現代化應放在劑型和工藝改進方面,或者認為首先要把化學物質基礎搞清楚,然后建立科學的標準規(guī)格。誠然,這些內容對中藥現代化是非常重要的。人所共知,任何科學的發(fā)展都離不開當時的科技、教育、文化、宗教等歷史背景。中醫(yī)藥學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與自然和人類疾病作斗爭的經驗總結,它蘊藏著數千年的文明智慧。但也應該認識到,由于古代科技水平和認知觀念的局限,對一些現象無法解釋,對一些困難無法克服,對一些問題無法回答的前提下,亦吸收了巫術、鬼神論等唯心思想和偽科學觀點,借以回答因當時科學與醫(yī)學不發(fā)達所不得回答的問題。并且,在西方醫(yī)學向現代自然科學和實驗科學發(fā)展時,中醫(yī)藥學仍走著一條經驗科學和人文科學相結合的道路。任何科學都要經過認識論的否定之否定的反復循環(huán),西方醫(yī)學以現代科學和實驗醫(yī)學為基礎,不斷的地否定、總結和提煉,形成現今不斷發(fā)展的理論和體系。而中醫(yī)藥學在辨證施治等理論的指導下,依據實踐中獲得的經驗及發(fā)病規(guī)律,總結出許多方劑,由于種種原因,這些方劑沒有經過實驗醫(yī)學發(fā)展起來的科學的臨床試驗的驗證,有些可能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有些可能只有個別意義,有些可能是殘留糟粕。如何進行判斷,只有通過科學設計,在臨床上進行有效性驗證,才能成為進一步有開發(fā)價值的基礎,否則成分的研究,標準之制訂,工藝的設計都將成為無本之木。
在臨床驗證中,首先要根據現有認知水平,篩選出好的方劑。臨床指標盡可能把“病”和“證”聯系起來考慮。在“證”不能兼顧時,應重點考慮“病”,這是因為雖然中醫(yī)治病的方劑是根據“證”來設計的,同一個病,可能分成多種型,即多種“證”,但“證”是疾病過程中機體病理生理變化某一階段的綜合表現和概括,這種“證”可以是暫時的,亦可以是持續(xù)的,不能用某一種“證”來確定一個處方。否則將很難利用或借鑒現代臨床流行病學的研究方法進行中藥的臨床研究和療效觀察。況且我們研制的現代中藥是固定的處方、固定的標準,在許多情況下是針對某種“病”的。中醫(yī)藥是以飲片、湯劑為基礎的,中成藥的應用,實際上已脫離了用藥個體化的“辯證施治”的軌跡。
4、從基因組學與中醫(yī)藥學在整體觀和辯證觀上的相似性,探討在研究思路和采用方法上相互滲透的可能性
從人類基因組觀點來看,所有藥物都是直接間接的通過修飾、改變人類基因表達及表達產物的功能而生效的,特別是當基因組學研究從單個基因走向基因之間功能關系研究后,認識到基因之間相互聯系的復雜性以及疾病發(fā)生的多基因性,這些都反映出其方法和內容上與中醫(yī)藥的整體觀和辯證觀有許多相似之處。中藥復方雖然組方多味,但其藥性、功能及主治亦是通過對特定疾病相關基因的表達和調控而發(fā)揮作用的;中藥復方成分雖然復雜,但他們是治療疾病的物質基礎,因此是可以通過他們對發(fā)生疾病的相關基因以及對內外環(huán)境因素相互影響而認識的。
西藥現代化研究是從人類基因組學與蛋白質組學著手,從功能基因與疾病基因及其表達的蛋白質當中尋找篩選創(chuàng)新藥的靶標,通過超高通量篩選、計算機技術的聯合應用,找到適用于某種疾病的理想藥物。中藥的現代化研究亦要利用人類基因組計劃研究成果,采用芯片技術、超高通量篩選、計算機技術,以基因、受體、酶等作為靶點,對復方的配伍、比例、活性部位進行篩選,建立方劑的基因表達譜,從而對該方劑治療某種疾病的機理有進一步認識。再從中醫(yī)藥辨證觀、整體觀出發(fā),在分子水平上分析組方原理,從而決定最佳處方,開發(fā)出新型的復方新藥。
根據單核酸多態(tài)性(SNP)的事實,一個理想的藥物不可能對同一種疾病的人100%有效。理想的藥物,要以SNP分類人群,按人的SNP簽名制造剪裁特效藥(tailored medicine)。而中醫(yī)藥亦強調辨證施治,不同的證決定不同方劑,理想的藥物要根據病人的機能狀態(tài)決定組方的。
中藥現代化發(fā)展步驟建議:
第一步:利用我國“藥食兼用”的天然藥資源,制成效果較好的“食品補充劑”打入國際市場,樹立中藥保健的可靠形象。現階段由于人類自身所破壞的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習慣造成的“生活習慣病”如慢性疲勞綜合證、競技綜合證、失眠和情緒低落的抑郁證正在逐年上升,醫(yī)療的模式也由過去單純的治療轉變?yōu)轭A防、保健、治療、康復相結合的模式,“生活習慣病”的預防和保健決策不能從單一臟器入手,而必須采用多途徑、多渠道、多靶點的綜合措施。而中藥復方的基本原理正是從整體出發(fā),在調節(jié)機體平衡改善自覺癥狀方面明顯優(yōu)于西藥,為此,應以中醫(yī)復方配伍理論為基礎,“生活習慣病”作為目標,選擇有效方劑對其功效進行科學研究,提供可靠的實驗數據,增加產品科技含量,在生產、包裝和劑型上符合國際的要求,然后“入鄉(xiāng)隨俗”打入歐美市場,樹立中藥的可靠形象。第二步:總結中醫(yī)經驗,分析臨床取得的數據,選出合理的科學方劑,以病證兼顧的原則,確定臨床指標,進行隨機對照的科學臨床驗證。在肯定對某種疾病有效的基礎上,再進行標準規(guī)格、劑型和現代生產工藝的研究,創(chuàng)造幾個對某種疾病有獨特療效的新藥。
第三步:利用人類基因組學與蛋白質組學研究成果,通過生物芯片、生物色譜等現代技術,將選定處方進行多靶標篩選,建立方劑的基因表達譜,從中找出與疾病相關基因的關聯,進一步優(yōu)化篩選靶標,通過拆方分析,在分子水平闡明優(yōu)化處方的作用機理,從而開發(fā)出具有國際水平的創(chuàng)新藥。
醫(yī)藥工業(yè)是建立在高科技基礎上的,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高通量篩選、組合化學的出現給醫(yī)藥創(chuàng)新帶來了大量信息和機遇,這對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已掌握的管理知識如何去運籌應用外,能否從這些技術平臺上創(chuàng)造知識進行管理,將對管理者提出挑戰(zhàn),我們相信成功的創(chuàng)新藥將隨著成功的知識管理幸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