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性心臟病
風濕性心臟病(簡稱“風心”)是指由風濕性心臟炎后引起的慢性心臟瓣膜病變,其實質系指風濕性心臟炎在心臟瓣膜上留下疤痕所造成的后遺癥,使瓣膜狹窄或關閉不全。瓣膜受累情況以二尖瓣及主動脈瓣最為常見。
心臟瓣膜的狹窄與關閉不全都會影響正常血流的輸送,形成有關心室和心房的擴大,最后超過心臟的代償能力,而導致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颊呖沙霈F(xiàn)呼吸困難。咯血、心悸、咳嗽、心絞痛等現(xiàn)象。典型二尖瓣狹窄者可見顴面部暗紅、唇紫,稱作二尖瓣面容。主動脈瓣閉鎖不全有其周圍血管體征。
本病病因一般認為起于風濕熱的急性發(fā)作期間。風濕熱與溶血性鏈球菌的感染有關,主要是全身性變態(tài)反應,病變主要影響關節(jié)、心臟瓣膜及心肌。
本病依據(jù)病史與臨床表現(xiàn),聽診檢查可在有關的瓣膜區(qū)聞及舒張期或收縮期相應的心臟雜音而診斷,并從心臟X線片,多種類型的超聲心電圖和心導管檢查進一步證買。
本病一般以預防風濕熱的活動為關鍵,著重于預防感染。瓣膜病的內科治療在于控制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必要時進行外科治療。
中醫(yī)學認為風濕性心臟病多屬于“怔忡”、”喘證”、“水腫”、“心痹”等范疇。其病機主要是風寒濕邪內侵,久而化熱或風濕熱邪直犯,內舍于心,乃致心脈痹阻,血脈不暢,血行失度,心失所養(yǎng),心神為之不安,表現(xiàn)心悸、怔忡,甚而陽氣衰微不布,無以溫煦氣化,而四肢逆冷,面色恍白,顴面暗紅,唇舌青紫。水濕不化,內襲肺金,外則泛溢肌膚四肢或下走腸間,見到浮腫,咳嗽氣短,胸悶脘腹痞脹,不能平臥等證。
[臨床療效]采用純中藥治療本病350例,均愈。但必須堅持按療程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