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鏈子
麥斛、牛虱子、小綠芨、果上葉
始載于《新華本草綱要》。
藥材基源:為蘭科植物伏生石豆蘭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Bulbophyllum reptans Lindl.
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凈,鮮用或蒸后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附生于疏林中樹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海南、云南、西藏等地。
伏生石豆蘭,附生植物。根莖纖細(xì),粗約1.5mm。假鱗莖卵形,長1-2cm,粗5-10mm,彼此相距5-9cm,基部有多數(shù)須根。頂生1葉;葉片革質(zhì)。狹披針形,長7-8(-15)cm,寬7-10(-16)mm,先端鈍、微凹,基部楔形下延呈短柄,全緣?;ㄝ愣逃诨蜷L于葉,基部被鞘;總狀花序常具3-6朵花;花苞片短于或長于花梗(連子房);花淡黃色帶紫紅色條紋;萼片披針形,長給8mm,寬約2mm,先端銳尖,具3脈;側(cè)萼片較長,基部擴(kuò)大,貼生于合蕊柱腳上;花瓣長圓形,長約3mm,寬約1mm,先端鈍,具1脈;唇瓣肉質(zhì),近長圓形,約與花瓣等長,先端鈍,中部反折,基部凹;合蕊柱腳短,蕊柱齒鉆狀。
肺;胃;腎經(jīng)
甘;淡;涼
潤肺止咳;養(yǎng)胃生津;續(xù)筋接骨。主咳嗽咯血;慢性咽痛;慢性胃炎;跌打損傷;骨折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新華本草綱要》:有滋陰潤肺、止咳化痰、續(xù)筋骨的功能。用于支氣管炎、咳嗽、咯血、慢性 咽痛、慢性胃炎、食欲不振,用于跌打損傷、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