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草
《中藥大辭典》:通天草
荸薺梗(《飲片新參》),地栗梗、荸薺苗(《蘇州本產(chǎn)藥材》)。
《飲片新參》
為莎草科植物荸薺的地上莖。7~8月間,將莖割下,曬干。
主產(chǎn)江蘇、上海、浙江等地。
植物形態(tài)詳"荸薺"條。
干燥的莖,呈壓扁狀,長60~90厘米,直徑4~7毫米,頂端有穗狀花序;上部淡黃色,不易拉斷,下部淡綠色,則易拉斷。全體皺縮,表面有縱紋,具光澤;節(jié)處稍隆起,質(zhì)輕松軟,中間空,折斷面內(nèi)有白色膜狀間隔,用擴(kuò)大鏡觀察之,呈蜂窩狀。氣微弱。以干燥、完整、帶黃綠色、無泥土雜質(zhì)者為佳。
①《飲片新參》:"苦,平。"
②《蘇州本產(chǎn)藥材》:"甘,寒。"
①《飲片新參》:"化濕熱,利小便,通淋。"
②蘇醫(yī)《中草藥手冊》:"清熱,利尿。治小便不利,呃逆。"
內(nèi)服:煎湯,2~3錢。
治呃逆:通天草五錢,代赭石一兩。煎服。(蘇醫(yī)《中草藥手冊》)
《中華本草》:通天草
荸薺梗、地栗梗、荸薺苗
出自《飲片新參》
藥材基源:為莎草科植物荸薺的地上部分。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eleo-charis dulcis (Burm. F.) Trin. Ex Henschel
采收和儲藏:7-8月間,將莖割下,捆成把,曬干或鮮用。
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有栽培。
荸薺,多年生水生草本,高30-100cm。匍匐根莖細(xì)長,頂端膨大成球莖。稈叢生,圓柱狀,粗2-5mm,光滑,有多數(shù)橫膈膜。無葉片,稈基部有葉鞘2-3。小穗圓柱狀,長1.5-3.5cm,直徑5-6mm,淡綠色有多數(shù)花;鱗片卵狀長圓形螺旋狀排列,長約5mm,寬約3mm,中脈1,有淡棕色細(xì)點(diǎn);下位剛毛7條,較小堅(jiān)果長1.5倍,有倒刺;柱頭3。小堅(jiān)果寬倒卵形,雙凸?fàn)睿榷瞬豢O縮,有頸并成領(lǐng)狀的環(huán),長約2.4mm,寬約1.8mm,棕色,光滑;花柱基三角形,寬為小堅(jiān)果的1/2。花、果期5-9月。
性狀鑒別,莖呈扁柱形,長60-90cm,直徑4-7mm,頂端有穗狀花序,莖上部淡黃色,不易拉斷,下部淡綠色,晚拉斷。表面皺縮有縱紋,具光澤,節(jié)處稍膨大,質(zhì)輕而松軟,折斷面中空或有白色膜狀間隔,放大鏡下觀察呈蜂窩狀。氣微,味淡。
脾;腎經(jīng)
味苦;性涼
清熱解毒;利尿;降逆。主熱淋;小便不利;水腫;疔瘡;呃逆
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
治呃逆: 通天草五錢,代赭石一兩。煎服。(蘇醫(yī)《中草藥手冊》)
1.《飲片新參》化濕熱,利小便,通淋。
2. 蘇醫(yī)《中草藥手酚》:清熱,利尿。治小便不利,呃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