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APP下载污视频_草莓视频深夜释放_黄草莓视频在线观看_国产草莓视频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網(wǎng)站首頁>黃帝內經(jīng) > 正文 >>

卷四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

  黃帝問于岐伯曰:邪氣之中人也奈何?
  黃帝問岐伯說:外邪傷人的情況是怎樣的呢?

  岐伯答曰:邪氣之中人高也。
  岐伯回答說:外邪傷人,大 會侵襲人體的上部。

  黃帝曰:高下有度乎?
  黃帝又問道:邪氣侵襲人體部位的高低上下,有一定的規(guī)律嗎?

  岐伯曰:身半已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濕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無有常。中于陰則溜于腑,中于陽則溜于經(jīng)。
  岐伯說:上半身發(fā)病的,是受了風邪所致;下半身發(fā)病的,是受了濕邪所致。但要知道的是:外邪侵犯了人體,發(fā)病的部位并不一定固定在它侵入的地方。如果外邪侵犯了陰經(jīng),會流傳到六腑的陽經(jīng);外邪侵犯了陽經(jīng),就會在本經(jīng)循行通路上流傳而發(fā)病。

  黃帝曰:陰之與陽也,異名同類,上下相會,經(jīng)絡之相貫,如環(huán)無端。邪之中人,或中于陰,或中于陽,上下左右,無有恒常,其故何也?
  黃帝說:陰經(jīng)與陽經(jīng),名稱雖然不同,但都屬于經(jīng)絡系統(tǒng),是運行氣血的通道,它們在人體的上部或下部相交接,經(jīng)絡之間互相聯(lián)貫,就像一個沒有頭的圓環(huán)一樣循環(huán)往復。而病邪侵入人體,有的在陰經(jīng)發(fā)病,有的在陽經(jīng)發(fā)病,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沒有固定的部位,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曰:諸陽之會,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虛時及新用力,若飲食汗出,腠理開而中于邪。中于面,則下陽明。中于項,則下太陽。中于頰,則下少陽。其中于膺背兩脅,亦中其經(jīng)。
  岐伯說:手三陽經(jīng)和足三陽經(jīng),都會聚在頭面部。一般病邪傷人,往往乘經(jīng)脈空虛之時,如勞累之后,或飲食出了汗,以致腠理開泄,就容易被邪氣所侵入。邪氣侵襲面部,就會由此下行至足陽明胃經(jīng)。邪氣侵襲項部,就會由此下行至足太陽膀胱經(jīng)。邪氣侵襲頰部,就會由此下行至足少陽膽經(jīng)。如果邪氣中于胸膺、脊背、兩脅,也會分別由此下行所屬的這三條陽經(jīng)。

  黃帝曰:其中于陰,奈何?
  黃帝問道:如果邪氣中了陰經(jīng),其情況是怎樣的呢?

  岐伯答曰:中于陰者,常從臂胻始。夫臂與胻,其陰皮薄,其肉淖澤,故俱受于風,獨傷其陰。
  岐伯答道:邪氣中了陰經(jīng),常是從手臂或小腿開始的。因為臂和脛的內側皮膚較薄,肌肉也較柔弱,風邪容易內侵,所以同樣受風,惟獨陰經(jīng)最易受傷。

  黃帝曰:此故傷其臟乎?
  黃帝問道:這種邪氣也會傷及五臟嗎?

  岐伯答曰:身之中于風也,不必動臟。故邪入于陰經(jīng),則其臟氣實,邪氣入而不能客,故還之于腑。故中陽則溜于經(jīng),中陰則溜于腑。
  岐后答道:人身受了風邪,不一定都傷及五臟。如果邪氣侵入了陰經(jīng),而五臟之氣很充實,那么邪氣入里也留不住,還要回歸于腑。因此陽經(jīng)受了邪,就流傳于本經(jīng)而發(fā)??;陰經(jīng)受了邪,就流傳于六腑而發(fā)病。

  黃帝曰:邪之中人臓奈何?
  黃帝問道:邪氣有傷及內臟的,這是為什么呢?

  岐伯曰:愁憂恐懼則傷心。形寒寒飲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于脅下,則傷肝。有所擊仆,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腎。
  岐伯回答:憂愁恐懼會使心臟受傷。身體受寒,又喝冷水,就會使肺臟受傷,因為兩寒相迫,使內外都受到傷害,會發(fā)生肺氣上逆的疾病。如果從高處墮墜,淤血積留于內,又受大怒的刺激,氣上而不下,郁結脅下,就會使肝臟受傷。如被人擊倒,或飲食不調,或過于勞累,就會使脾臟受傷。如用力舉重過度,或房事過度,或出汗后浴于水中,就會使腎臟受傷。

  黃帝曰:五臟之中風,奈何?
  黃帝問道:五臟中于風邪,是怎么回事呢?

  岐伯曰:陰陽俱感,邪乃得往。
  岐伯回答說:一定是屬陰的五臟內有所傷,屬陽的六腑外有所感,以致內外俱虛的情形下,風邪才能內侵五臟。

  黃帝曰:善哉。
  黃帝贊道:你講得太好了!

  黃帝問于岐伯曰:首面與身形也,屬骨連筋,同血合于氣耳。天寒則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
  黃帝向岐伯問道:人的頭面和全身形體,連著骨頭連著筋,同血和氣在一起。當天氣突然寒冷、地裂積冰的時候,手足都凍得不靈活,而面部卻不用衣服之類御寒,這是什么緣故呢?

  岐伯答曰:十二經(jīng)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于目而為睛。其別氣走于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于鼻而為臭。其濁氣出于胃,走唇舌而為味。其氣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厚,其肉堅,故天氣甚寒,不能勝之也。
  岐伯回答說:人的十二經(jīng)脈和三百六十五絡脈的氣血,全都上注于頭面部,而分別入于各個孔竅之中。其精陽之氣上注于目,使眼睛能夠看。其旁行的經(jīng)氣上達于耳,使耳能夠聽。其大氣上出于鼻,使鼻能有嗅覺。其谷氣出于胃而上達于唇舌,使唇舌能有味覺。所有這些氣所化的津液都上行薰蒸于面部,而面部的皮膚較厚,肌肉堅實,所以面上的陽熱很盛,天氣寒冷也不能勝過它。

  黃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
  黃帝問道:外邪侵入人體,它發(fā)生的病情是怎樣的呢?

  岐伯曰:虛邪之中身也,灑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
  岐伯回答說:虛邪(四時不正常氣候)傷人后,患者的形體就會有惡寒顫栗的現(xiàn)象。正邪(四時正常氣候)傷人,病情較輕,開始只是微見于面色,身上并沒有什么感覺,像有病,又像沒病,不容易知道它的病情。

  黃帝曰:善哉。
  黃帝說:講得好啊!

  黃帝問于岐伯曰:余聞之,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余愿聞,見而知之,按而得之,問而極之,為之奈何?
  黃帝向岐伯問道:我聽說醫(yī)生看到病人的氣色就知道病情的,叫做明;按切病人的脈象就知道病情的,叫做神;詢問病人的病情就知道病位的,叫做工。我想知道望色、切脈、問病情的道理是怎樣的呢?

  岐伯答曰:夫色脈與尺之相應也,如桴鼓影響之相應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葉之出候也,故根死則葉枯矣,色脈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則為工,知二則為神,知三則神且明矣。
  岐伯回答:病人的氣色、脈象、尺膚和疾病都有相應的關系,就像鼓之應桴而響,影之隨形而移一樣,是不會相失的。這也就像樹干和枝杈、根和葉的關系一樣,根死則葉必枯。病人的面色、脈象以及形體肌肉的變化,也是相一致的,它們都是內在疾病在體表上的反映。因此,在察色、辨脈和觀察尺膚這三方面,能夠掌握其中之一的就可以稱為工,掌握了其中兩者的就可以稱為神,能夠完全掌握這三方面并參合運用的就可以稱為神而明的醫(yī)生了。

  黃帝曰:愿卒聞之。
  黃帝說:請你詳細解釋一下這方面的道理。

  岐伯答曰:色青者,其脈弦也;赤者,其脈鉤也;黃者,其脈代也;白者,其脈毛;黑者,其脈石。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矣;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已矣。
  岐伯回答說:若病人所呈現(xiàn)的面色是青色,則與它相應的脈象應該是端直而長的弦脈;面色是紅色,與它相應的脈象應該是來盛去衰的鉤脈;面色是黃色,與它相應的脈象應該是軟而弱的代脈;面色是白色,與它相應的脈象應該是浮虛而輕的毛脈;面色是黑色,與它相應的脈象應該是沉堅的石脈,以上是面色和脈象相應的關系。如果診察到的面色,不能與診得的脈象相應,這是相克的脈象,就是死脈,預示著病?;蚴撬劳?;面色與脈象相應,這是相生的脈象,即使有病也會很快痊愈。

  黃帝問于岐伯曰:五臟之所生,變化之病形何如?
  黃帝問岐伯說:五臟所主的疾病,以及它的內在變化和反映于體表的病狀,是怎樣的關系呢?

  岐伯答曰:先定其五色五脈之應,其病乃可別也。
  岐伯回答說:首先要確定了五臟與五色、五脈的對應關系,五臟的病情才可以辨別。

  黃帝曰:色脈已定,別之奈何?
  黃帝問道:確定了氣色和脈象與五臟對應的關系之后,怎么就能夠判別病情了呢?

  岐伯曰:調其脈之緩急、小大、滑澀,而病變定矣。
  岐伯說:只要能診察出脈象的緩急、大小、滑澀,就能確定病情了。

  黃帝曰:調之奈何?
  黃帝問道:怎樣診察脈象和尺膚的變化關系呢?

  岐伯答曰: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脈緩者,尺之膚亦緩;脈小者,尺之皮膚亦減而少氣;脈大者,尺之皮膚亦賁而起;脈滑者,尺之皮膚亦滑;脈澀者,尺之皮膚亦澀。凡此變者,有微有甚。故善調尺者,不待于寸,善調脈者,不待于色。能參合而行之者,可以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為下工,下工十全六。
  岐伯回答說:脈象急促的,尺部的皮膚也一定很緊急;脈象徐緩的,尺膚的皮膚也一定較弛緩;脈象小的,尺部的皮膚也一定瘦削不足;脈象大的,尺部的皮膚也一定大而隆起;脈象滑的,尺部的皮膚也一定滑潤;脈象澀的,尺部的皮膚也一定枯澀。但是,這種變化有的不顯著,有的顯著。所以善于診察尺膚的醫(yī)生,不必再診其寸口之脈,就可知??;善于診脈的,不必再去望色,亦可知病。能夠將察色、切脈、觀察尺膚三者配合起來進行診斷,就可稱為上工。這樣的醫(yī)生,十個病人可治愈九個。能夠運用兩種方法進行診斷的,稱為中工。這樣的醫(yī)生,十個病人可治愈七個。僅用一種方法進行診斷的,稱為下工。這樣的醫(yī)生,十個病人可治愈六個。

  黃帝曰:請問脈之緩急、小大、滑澀之病形何如?
  黃帝說:請問脈象的緩急、小大、滑澀所主的病狀情形是怎樣的呢?

  岐伯曰:臣請言五臟之病變也。
  岐伯說:請讓我把五臟的病變談一下吧。

  心脈急甚者,為瘈瘲;微急,為心痛引背,食不下。緩甚,為狂笑;微緩,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時唾血。大甚,為喉吤;微大,為心痹引背,善淚出。小甚為善噦;微小為消癉。滑甚為善渴;微滑為心疝,引臍,小腹鳴。澀甚為瘖;微澀為血溢,維厥,耳鳴,顛疾。
  心脈很急的,會出現(xiàn)手足抽搐;微急的,會出現(xiàn)心痛牽引脊背,食飲不能下。心脈很緩的,會出現(xiàn)神散而狂笑不休;微緩的,是氣血凝滯成形,猶如梁木橫于心胸之下的伏梁病,癥狀為滯塞感或上或下,能升能降,有時會發(fā)生唾血。心脈很大的,會出現(xiàn)喉中如有刺物梗塞;微大的,會出現(xiàn)心痹病,心痛會牽引肩背,并經(jīng)常流淚。心脈很小的,會出現(xiàn)呃逆;微小的,會出現(xiàn)多食善饑的消癉?。ㄌ悄虿。?。心脈很滑的,血熱而燥,會出現(xiàn)經(jīng)??诳实陌Y狀;微滑的,會出現(xiàn)熱在于心下的心疝?。ㄐ墓#?,并牽引肚臍周圍疼痛,伴有小腹部的腸鳴。心脈很澀的,會出現(xiàn)啞不能言的癥狀;微澀的,會出現(xiàn)血溢而發(fā)生吐血、鼻出血之類的病癥,以及陽維脈上逆,導致耳鳴及頭部發(fā)病。

  肺脈急甚,為癲疾;微急,為肺寒熱,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緩甚,為多汗;微緩,為痿、痿、偏風,頭以下汗出不可止。大甚,為脛腫;微大,為肺痹,引胸背,起惡(見)日光。小甚,為泄;微小,為消癉滑甚,為息賁上氣;微滑,為上下出血。澀甚,為嘔血;微澀,為鼠瘺,在頸支腋之間,下不勝其上,其應善酸矣。
  肺脈很急的,會發(fā)生癲疾?。晃⒓钡?,會出現(xiàn)寒熱,倦怠無力,咳而唾血,牽引腰背胸部都不舒服,或鼻中生有贅肉而呼吸不通。肺脈很緩的,會出現(xiàn)多汗;微緩的,會出現(xiàn)手足軟弱無力的痿證、瘺證、半身不遂,以及頭部以下汗出不止的癥狀;肺脈很大的,會出現(xiàn)小腿腫脹;微大的,會發(fā)生是煩滿喘息而嘔吐的肺痹病,牽引胸背不舒服,且不愿見到日光。肺脈很小的,會出現(xiàn)陽氣虛而腑氣不固的泄瀉;微小的,會發(fā)生多食善饑的消癉病。肺脈很滑的,會出現(xiàn)喘急上氣;微滑的,會發(fā)生口鼻和前后陰出血。肺脈很澀的,會發(fā)生嘔血;微澀的,會出現(xiàn)氣滯而形成的鼠瘺病,生于頸部或腋下,呈現(xiàn)下虛不能承受上實的脈象,伴有下肢無力、足膝酸軟的癥狀。

  肝脈急甚者,為惡言;微急,為肥氣在脅下,若復杯。緩甚,為善嘔;微緩,為水瘕痹也。大甚,為內癰,善嘔衄;微大,為肝痹,陰縮,咳引小腹。小甚,為多飲;微小,為消癉。滑甚,為?疝;微滑,為遺溺。澀甚,為溢飲;微澀,為瘈攣筋痹。
  肝脈很急的,會出現(xiàn)情緒失常,胡言亂語;微急的,會出現(xiàn)肝氣積聚于脅下所致的肥氣病,其狀隆起如肉,好像倒扣著杯子一樣。肝脈很緩的,會出現(xiàn)嘔逆;微緩的,是水積胸脅所致的水瘕痹病。肝脈很大的,會出現(xiàn)因肝氣郁盛而內生癰腫,常嘔吐,鼻出血;微大的,是肝痹病,癥見陰器收縮、咳嗽時牽引小腹部疼痛。肝脈很小的,會出現(xiàn)口渴多飲;微小的,為多食善饑的消癉病。肝脈很滑的,會出現(xiàn)陰囊腫大的?疝?。晃⒒?,會發(fā)生遺尿癥。肝脈很澀的,會出現(xiàn)水濕溢于肢體的溢飲??;微澀的,會出現(xiàn)筋脈拘攣抽搐。

  脾脈急甚,為瘈瘲;微急,為膈中,食飲入而還出,后沃沫。緩甚,為痿厥;微緩,為風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無病。大甚,為擊仆;微大,為疝氣,腹里大膿血在腸胃之外。小甚,為寒熱;微小為消癉?;?,為?癃;微滑,為蟲毒蛕蝎腹熱。澀甚,為腸?;微澀,為內?,多下膿血。
  脾脈很急的,會出現(xiàn)手足抽搐的癥狀;微急的,為膈中病,會出現(xiàn)進食后又吐出來、大便下厚沫的癥狀。脾脈很緩的,為痿厥證,出現(xiàn)四肢軟弱無力而厥冷的癥狀;微緩的,為風痿證(中風),會見到四肢偏廢的癥狀,但因其病在經(jīng)絡而不在內臟,所以心里明白,神志清楚,就好像沒有病一樣。脾脈很大的,會出現(xiàn)猝然昏倒的病狀,就好像突然被擊而倒地一樣;微大的,會發(fā)疝氣,其病是由于脾氣壅滯而導致腹腔中有大量膿血且在腸胃等器官之外。脾脈很小的,會出現(xiàn)寒熱往來;微小的,為多食善饑的消癉病。脾脈很滑的,是陰囊腫大伴有小便不通的?癃病;微滑的,為腹中的濕熱熏蒸于脾而生的各種蟲病。脾脈很澀的,是大腸脫出的腸?病;微澀的,是腸中潰爛腐敗的內?病,大便中會有很多膿血。

  腎脈急甚,為骨癲疾;微急,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緩甚,為折脊;微緩,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逐出。大甚,為陰痿;微大,為石水,起臍已下至小腹腄腄然,上至胃脘,死不治。小甚,為洞泄;微小,為消癉?;?,為癃、?;微滑為骨痿,坐不能起,起則目無所見。澀甚,為大癰;微澀,為不月,沉痔。
  腎脈很急的,會出現(xiàn)病邪深入于骨的骨癲疾證;微急的,會出現(xiàn)腎氣沉滯以致失神昏厥的病癥,以及腎臟積氣的奔豚證,還會見到兩足難以屈伸,大小便不通等癥狀。腎脈很緩的,會出現(xiàn)脊背疼痛不可仰的病癥;微緩的,為膈洞病,這種病的癥狀是食物下咽之后,還未消化即吐出。腎脈很大的,為陽痿;微大的,為氣停水積的石水病,癥狀見腫脹起于臍下,直至小腹,小腹部有重墜的感覺;若腫滿上至胃脘,就是死癥,無法治療。腎脈很小的,為洞瀉,其瀉無度;微小的,為多食善饑的消癉病。腎脈很滑的,會出現(xiàn)小便不通的癃閉病,或為陰囊腫大伴有小便不通的?癃??;微滑的,為熱傷腎氣的骨痿病,癥見能坐不能站起,站起來就眼睛什么都看不見。腎脈很澀的,會出現(xiàn)氣血阻滯以致外發(fā)大癰;微澀的,會出現(xiàn)女子月經(jīng)不調,或痔瘡久不能愈。

  黃帝曰:病之六變者,刺之奈何?
  黃帝說:對于五臟有病,出現(xiàn)上述六種脈象時的情況,應該怎樣進行相應的針刺治療呢?

  岐伯(答)曰:諸急者多寒;緩者多熱;大者多氣少血;小者血氣皆少;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澀者多血少氣,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內(納的通假字,下同)而久留之;刺緩者,淺內而疾發(fā)針,以去其熱;刺大者,微瀉其氣,無出其血;刺滑者,疾發(fā)針而淺內之,以瀉其陽氣而去其熱;刺澀者,必中其脈,隨其逆順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發(fā)針,已(別本作疾)按其痏,無令其血出,以和其脈;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
  岐伯回答說:凡見到脈象緊急的多主有寒,脈象緩的多主有熱,脈象大的多主氣有余而血不足,脈象小的多主氣血都不足,脈象滑的多主陽氣盛實而微有熱,脈象澀的多主血有余、陽氣不足而微有寒。因此,在針刺脈象急的病變時,進針要深些,留針時間要長些。針刺脈象緩的病變,進針要淺些,而且發(fā)針要快。針刺脈象大的病變,要微瀉其氣,不使出血。針刺脈象滑的病變,要快發(fā)針、淺刺,以瀉其陽氣,排除熱邪。針刺脈象澀的病變,一定要刺中經(jīng)脈,隨著經(jīng)氣運行方向行針,長時留針;針刺前還要先用手按摩經(jīng)脈通路,使氣舒暢;出針后要馬上按住針孔,不能讓它流出血來,這樣就可以使經(jīng)脈的氣血調和。至于脈象細小的病變,陰陽形氣都不足,不宜用針,應用甘味藥調治。

  黃帝曰:余聞五臟六腑之氣,滎、俞所入為合,令何道從入?入安連過?愿聞其故。
  黃帝說:我聽說五臟六腑的脈氣,都出于井穴,而流注于滎、輸?shù)雀餮ǎ詈筮M入于合穴,那么,這些脈氣是從什么通路進入合穴的,在進入合穴時又和哪些臟腑經(jīng)脈相連屬呢?我想聽你講講其中的道理。

  岐伯答曰:此陽脈之別入于內,屬于腑者也。
  岐伯回答說:這是手足各陽經(jīng)的別絡入于體內,再連屬于六腑的情況。

  黃帝曰:滎俞與合,各有名乎?
  黃帝問:滎、輸與合穴,都各有其特定的治療作用嗎?

  岐伯(答)曰:滎俞治外經(jīng),合治內腑。
  岐伯回答說:滎穴、輸穴,其脈氣都浮顯在較淺部位,故它們適用于治療顯現(xiàn)在體表和經(jīng)脈上的病證;合穴的脈氣深入于內,故它適用于治療內腑的病變。

  黃帝曰:治內腑奈何?
  黃帝問:治療六腑的病,該怎樣呢?

  岐伯曰:取之于合。
  岐伯回答說:當取三陽經(jīng)脈的合穴。

  黃帝曰:合各有名乎?
  黃帝問:合穴各有它的名稱嗎?

  岐伯答曰:胃合于三里,大腸合入于巨虛上廉,小腸合入于巨虛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陽,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膽合入于陽陵泉。
  岐伯回答說:胃經(jīng)的合穴在足三里穴,大腸經(jīng)的下合穴在上巨虛穴;小腸經(jīng)的下合穴在下巨虛穴,三焦經(jīng)的下合穴在委陽穴,膀胱經(jīng)的合穴在委中穴中心,膽經(jīng)的合穴在陽陵泉穴。

  黃帝曰:取之奈何?
  黃帝問:合穴應該如何取穴呢?

  岐伯答曰:取之三里者,低跗取之;巨虛者,舉足取之;委陽者,屈伸而索之;委中者,屈而取之;陽陵泉者,正豎膝,予(與的通假字)之齊(臍的通假字,下同)下至委陽之陽取之。取諸外經(jīng)者,揄申而從之。
  岐伯回答說:取足三里穴應該足背低平,取巨虛穴應該舉足,委陽穴應該用屈股伸足的姿式取穴,委中穴屈膝即可取穴,陽陵泉要正坐使兩膝相齊,在委陽的外側取穴。凡是取在外側經(jīng)脈的穴位,用牽拉伸展四肢的方法即可取穴。

  黃帝曰:愿聞六腑之病。
  黃帝說:希望聽聽關于六腑的病變情況。

  岐伯答曰:面熱者足陽明病,魚絡血者手陽明病,兩跗之上脈豎陷者足陽明病,此胃脈也。
  岐伯回答說:面部發(fā)熱是足陽明胃經(jīng)有了病變,手掌的大魚際部位出現(xiàn)郁滯的血斑是手陽明大腸經(jīng)有了病變,兩足背上的沖陽脈出現(xiàn)堅實或虛弱的現(xiàn)象也是足陽明胃經(jīng)發(fā)生了病變,沖陽脈是診查胃氣的要脈。

  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
  大腸發(fā)病,腸中劇痛,并發(fā)出一陣陣腸鳴。如果冬天再感受寒邪,就會出現(xiàn)腹瀉和臍部疼痛,甚至不能久立。因為大腸連屬于胃,與胃同候,因此治療時應取大腸經(jīng)的下合穴,即胃經(jīng)的上巨虛穴。

  胃病者,腹?脹,胃脘當心而痛,上肢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取之三里也。
  胃部發(fā)病,會出現(xiàn)腹脹滿悶,胃脘當心而痛,向上支撐兩脅作痛,胸膈和食道阻滯不通,飲食不下。治療時應當取用本經(jīng)的下合穴,即足三里穴。

  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后,當耳前熱,若寒甚;若獨肩上熱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若脈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陽病也。取之巨虛下廉。
  小腸發(fā)病,小腹作痛,腰脊牽引睪丸疼痛,在下陰疼痛之后,會感覺耳前發(fā)熱或發(fā)冷;或者只是肩上有熱感,以及手小指與無名指之間發(fā)熱,如果脈象虛陷不起,這就是小腸經(jīng)病變的癥候。治療時取小腸經(jīng)的下合穴,即下巨虛穴。

  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大絡在太陽少陽之間,亦(別本作赤)見于脈。取委陽。
  三焦發(fā)病,腹脹氣滿,小腹結硬,小便不通,感到窘迫難受,水溢于皮膚就成為水腫,留在腹部就成為脹病。三焦病候會呈現(xiàn)在足太陽膀胱經(jīng)外側的大絡上,這條大絡在足太陽膀胱經(jīng)和足少陽膽經(jīng)之間,如三焦有病,此大絡即呈紅色。治療時可取三焦經(jīng)的下合穴,即委陽穴。

  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熱;若脈陷,及足小趾外廉及脛踝后皆熱。若脈陷,取委中央。
  膀胱發(fā)病,小腹偏腫而痛,用手按之,就想小便,但又尿不出來,肩部發(fā)熱;如出現(xiàn)脈象虛陷不起,則足小趾外側、脛骨、踝骨后都發(fā)熱。治療脈象虛陷不起的癥狀,應當取用本經(jīng)的下合穴,即委中穴。

  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淡淡,恐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shù)唾。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視其脈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熱者取陽陵泉。
  膽經(jīng)發(fā)病,經(jīng)常嘆氣,口苦,嘔吐清水,心中忐忑不安,好像有人要來逮捕他一樣;咽部如有物梗阻,多次想把它吐出來,卻什么也吐不出。對于這些病變,可以在足少陽膽經(jīng)循行通路的起點處或終點處取穴進行治療;也可以找到因血氣不足而致的經(jīng)脈陷下之處的穴位,在那里施行灸法進行治療;出現(xiàn)寒熱往來癥狀的,治療時應當取用本經(jīng)的下合穴,即陽陵泉穴。

  黃帝曰:刺之有道乎?
  黃帝問:針刺有一定的法則嗎?

  岐伯答曰:刺此者,必中氣穴,無中肉節(jié),中氣穴則針游于巷,中肉節(jié)即皮膚痛。補瀉反則病益篤。中筋則筋緩,邪氣不出,與其真相搏,亂而不去,反還內著。用針不審,以順為逆也。
  岐伯回答說:針刺穴位時,一定要刺中氣穴才行,切不可刺到皮肉之間、骨節(jié)相連的地方。若是刺中了氣穴,則醫(yī)者手下就會感覺到針尖好像游行于空巷之中,針體進出自如;若是誤刺在皮肉骨節(jié)相連之處,則不但醫(yī)者手下會感覺到針體進出澀滯,而且患者也會有皮膚疼痛的感覺。病當補而誤用瀉,或當瀉而誤用補,只會使病情加重。倘若誤刺在筋上,就會使筋脈受損,弛緩不收,而病邪也不能被驅出體外;邪氣和真氣在體內相互斗爭,就會使氣機逆亂,而邪氣依然不能祛除,甚至反而深陷于體內,使病情更加深重。這些都是用針時不審慎,錯識病性、亂用刺法而造成的惡果。